张小祥,泮圣敏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关于精细有机合成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小祥,泮圣敏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精细有机合成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精细有机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制定双语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组织英语讨论小组,构建合适的双语教学测评体系等来取得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通过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精细有机合成专业英文术语,进而能够看懂相关的英文文献,增加了学生的英文专业水平,同时也增加了今后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精细有机合成,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细有机合成》是轻工、理工、石油、化工以及部分综合性高等院校设立的课程,也是我校南京林业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必修的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细有机合成的基本反应,包含磺化、硝化以及亚硝化、硫酸酯化和卤化、氢化和还原、重氮化以及重氮基的转化、烃化、氧化、氨解和胺化、水解、酰化和缩合等。除了理论学习外还有与之有关的基础合成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有机合成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与林业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的意识。目前适合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林业高校的《精细有机合成》英文教学资源相当缺乏。因为缺少有效的富含大量信息、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精细有机合成》英文教学资源,所以制约了学生的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精细有机合成》这一门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由欧美国家的研究人员所发现和总结编撰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学的逐步接轨,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当前高等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我校已对《精细有机合成》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借鉴了其他高校改革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校的精细有机合成课程开设情况及在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的实际经验,进行初步改革,对《精细有机合成》双语教学资源及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实现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测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既保证了学生对有机合成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获得了提升,增强学生的国际学习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1 缺少统一、规范的双语教材
各高校采用的双语教材有引进的原版外文教材和自编教材,缺乏统一、规范的双语教材。《精细有机合成》这一门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欧美国家的研究人员所总结编撰的,如果直接引进,代价太高,学生负担重。至于自编教材,多数是国外教材的片段拼凑或者是国内教师自主编写,存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科学合理。有语言适宜、难度适中的系统科学的外语教材,是保障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1]。
1.2 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大学以前一直采用的是母语教学,缺少主动学习英语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虽然长,但发展不均衡,侧重于“读”、“写”,做题考试的能力强,交流表达的能力普遍偏弱。到大学,若突然采用双语教学,学生会很难适应。理解《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本身知识就具有一定难度,再加上语言方面的困扰,使得学生很难完全消化理解教材里面的内容,会觉得双语课程枯燥乏味,必然导致与教师交流的缺乏。对双语课程的兴致不高,肯定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教学评测体系不够合理
考试不仅能激励学生进一步系统复习所学课程的内容,而且也能直观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测双语教学的效果的依据,是不合理的。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双语教学要学习的不是英语,而是《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所以我们有必要创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1 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丰富教学手段
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十分关键,是保证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双语教学教材选择有很多种,既可选用外文的原版教材,也可以采用我国高校缩编的双语教材。原版教材选择种类很多,内容难度深浅不一,知识面覆盖范围大小不同,如John McMurry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Organic Chemistry》内容比较简单,而L.G.Wade,Jr.编写的《Organic Chemistry》内容则比较丰富。此外,原版外文教材价格高昂,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针对我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意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在学习初期采用的原版外文教材内容不宜过于深入,并且和中文教材一起使用。这样搭配学习教材,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专业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提升专业的词汇量及英文表达的能力。所以,我们拟采用原版教材John McMurry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Organic Chemistry》(第五版),配合唐培堃编写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
采用英文原版和中文两种教材共同搭配作为学习材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学习所需的时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手法单一,教学形式枯燥,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尝试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改变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现状,双语教学应注重教学的双向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法,巧解教学的疑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设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分组分配到不同的论题,运用组内讨论、集体评价、团队合作调研报告等教学手段,学生用英语做出书面报告,并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而且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变得融洽活跃。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采用适宜的形式进行讲解,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可根据实际需要从原版外文教材中选取部分章节重点,重新进行编排整理,缩编讲义,制作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对每章中重要的专业词汇进行整理,并同课后习题等资源一并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预习和复习使用[2]。
2.2 准备中英文多媒体课件,采取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保持型双语教学形式指的是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考虑到学生的英语程度,授课时将英语和汉语比例从开始的2:8,逐渐提升到在中后期的5:5,这种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能帮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给学生推荐中文版的参考书目,让学生提前了解精细有机合成的知识结构,并将课程的难点、重点以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有所准备。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摸索知识的转变,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使双语教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3]。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将信息的准确表达作为首要要求,不用苛求语法的准确。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反应历程和机理无法被直观观察到,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生动形象地模拟出化学反应的历程,直观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实施以多媒体为主,传统教学方法为补充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精细有机合成》作为一门双语课程,需要大量丰富的教学材料。课件编写使用中英文共用的方式,中、英文比例为5:5。课件把公式、图像合为一体,把反应原理、工艺特点,经典合成路线、单元反应等进行具体分析、内容系统完整,教师授课思路更加清晰,把教师从课堂板书中抽离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能留有更充裕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3]。课堂上对应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先练习母语习题,再做英语练习。下课前教师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对下一堂内容进行预习。
2.3 制定合适的双语教学测评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成绩的高低只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部分情况,无法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将最终的期末考试作为学生学习好差的评判标准,导致学生只会通过一味地刷题来应付考试,无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考核方式必须多元合理。适当提高课堂讨论交流所占的分值,鼓励学生更加踊跃地发言,真正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将考核的内容定为几个部分: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课外作业占总成绩的10%,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期末试卷可以采用中文和英文的比例为5:5的方式出题。
2.4 组织英文讨论小组,理论联系实际
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离不开精湛的英语水平。创建英文讨论小组,提倡用英语来对话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对课堂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消化,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可以适当提高双语课程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习口语[4]。《精细有机合成》这门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更加注重实验动手能力。精细有机合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长处,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国际前沿动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创新的想法,并在英文讨论小组中相互交流沟通。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引领学生关注实际问题,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延伸,介绍工厂相关的生产实例,在讲解单元反应时精选几个典型例子, 介绍工厂使用的生产设施、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中的注意事项等实际生产知识,加深学生对单元反应的理解,也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对生产方面的见解,然后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比,通过其中的差异来使学生反省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5]。通过向学生展示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重合之处,并通过自主思考和互相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好奇的天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知识,体会探索未知成功后的欣喜,成为学习的主人。
双语教学是一项新生事物,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很多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容易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应当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双语教学内容则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本文针对《精细有机合成》双语教学提出些许可行性建议,在学生学习精细有机合成知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各种相互联系的资源有机整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双语教学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1] 林令霞.大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04(09):115-116.
[2] 李金龙,隋国哲,贾丽华,等.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04):47-48.
[4] 丁康乐,罗跃,李水清,等.《精细有机合成》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56-157.
[4] 刘卓夫,罗中明,李永波.双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62-64.
[5] 乔艳辉,滕俊江,张庆,等.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05):84-86.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Fine Organic Synthesis
ZHANGXiao-xiang,PANSheng-mi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37, China)
Fine Organic Synthesis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Fine Organic Chemistry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Good results in bilingual teaching could be achieve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syllabus,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organization of English discussion group, and establishment of a suitable bilingu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The bilingual teaching could make students grasp the basic Fine Organic Synthesis professional terminology in English, which could also make the students read the relevant English literature.And the students’ English level could be increased.In future, it is also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Fine Organic Synthesis; bilingual teaching; educational reform
张小祥(1981-),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有机化学合成研究和有机化学教学。
G640
A
1001-9677(2016)019-01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