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琪,李兴权,徐 玥,杨娃娃
(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灿鸿”减弱为温带气旋过程中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孙琪,李兴权,徐玥,杨娃娃
(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卫星观测具有较大的空间覆盖率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快速对大范围环流系统的分布做出全面的监测,已经成为监测和预报业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FY-2G已经投入业务应用,并提供半小时一次的卫星图像,可以更细致地分辨系统的发展演变。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台风,主要针对于台风的发生发展、强度、移动路径及其产生的暴雨等天气过程中[1],而对台风减弱过程中的云图特征研究的甚少。对黑龙江影响较大的台风系统主要是台风减弱后的温带气旋系统。2015年7月12-14日黑龙江东部地区出现了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最大降水量达144 mm。降水于12日22时自牡丹江东宁进入黑龙江,并逐渐向北移动。降水量分布呈现稳定性、均匀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此次降水是由1509号台风“灿鸿”北上减弱为温带气旋后产生的。由于黑龙江省位置偏北,通常台风北上至黑龙江时已经减弱为热带风暴,其产生的天气也大为减弱。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FY-2G卫星云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对这次台风减弱过程卫星云图特征进行分析,为黑龙江省台风影响暴雨的分析和预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
1509号台风“灿鸿”于7月9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23时加强为超强台风,达到最强盛阶段;11日 10时“灿鸿”减弱为强台风,20时减弱为台风,12日09时为强热带风暴,17时为热带风暴,13日02时在朝鲜西南部地区减弱为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于13日早晨5点停止编号。“灿鸿”快速减弱过程主要集中在7月11-13日。
10日08时,副热带高压588线呈块状,向西伸展至117°E,向北至45°N;华北地区为冷槽,槽前为低云带;贝加尔湖附近为冷中心,其东部为冷平流。20时,“灿鸿”在副高南部偏东气流引导下向西北方向移动,华北冷槽北抬,副高脊线南下东退。11日20时,华北冷槽在东移贝加尔湖冷空气作用下发展成东北冷槽,冷槽自黑龙江北部南伸至华北,与北上台风相连,此时500 hPa台风气旋环流与温度中心分离。副高588线东退至日本海。12日20时,由于副高阻挡作用减弱,“灿鸿”迅速北上,强度快速减弱,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台风环流减弱为温带气旋。
7月10时“灿鸿”为超强台风,红外云图上有清晰的圆形台风眼,台风眼周围圆形密蔽云区发展强盛,在“灿鸿”南部为白亮的冷云区(能量泡),云顶亮温低,云团发展高,北部有向外辐散的螺旋状云带,与200 hPa高空辐散气流位置一致,台风云系结构特征明显。22时,台风能量泡强度减弱,面积减小,云顶亮温梯度降低,对流云区逐渐分散,外围螺旋云带强度减弱,内部出现多条弱回波区。但台风眼仍清晰可见,并仍呈圆形。
11日18时,红外云图台风眼消失,台风强度减弱,东部副高外围螺旋云带仍较旺盛,内部有断裂的对流发展,西北部向外辐散的台风螺旋云系向北凸起,与东移的华北低槽云带相遇加强,形成边界清晰的外围螺旋云带。而台风西部螺旋云系强度明显减弱,为中低云。可见光云图上台风眼清晰可见,螺旋云带高低错落有致,西部转为开口细胞云,云区中出现无云区。12日09时,红外云图上表现为锋面气旋发展阶段云系特征。台风北部向北凸起高云区面积增大,其外围辐散云系边界清晰,与500 hPa冷锋区位置相符,云区位于冷锋前部的暖区中,且内部有对流发展,可见光云图上可见云顶凸起。东部副高外围仍为强烈发展的对流云,云顶亮温低,可见光云图上最为白亮,长约170 km。而台风南部,包括台风眼周围表现为螺旋向内旋转的积云线,宽约130 km,积云高度低,强度弱。锋面云系特征明显,干舌伸入眼区,气旋特征达到最强。12日20时,涡旋云系快速减弱,低涡北部为稳定的暖区云系,东部为断裂对流带,南部为纤维状卷云,锋面气旋云系逐渐减弱。13日,减弱的锋面云系北上与黑龙江的冷涡云系合并发展,在黑龙江东部产生暴雨天气。可见光云图上云系顶部较平整,为高积云。
在台风减弱为温带气旋的过程中,地面低压系统中冷暖锋结构明显。12日08时暖锋前部为反气旋弯曲云系,强度较弱,局部较强,外围为纤维带状,与冷空气交接处边界清晰;冷锋前部为冷锋对流云带,云系发展较强,后边界清晰,地面冷锋与冷锋云系后边界相距约100 km。
13日08时,地面低压北上过程中增强,低压前部暖锋云系强度增加,面积增大,这是逐渐减弱暖锋云系与北部冷锋云系合并导致的,这是黑龙江省台风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2]。可见光云图上表现为高而稠密的对流云系,云顶突起呈反气旋排列,有暗影,外围有纤维状卷云。冷锋云系强度减弱,冷锋云带逐渐断裂,局地对流云团面积小,强度弱,且冷锋云带地面冷锋间距增加至120 km,且冷锋后部冷空气北上深入。北上台风虽然减弱,但其所携带的暖湿空气仍具有较大能量,为黑龙江暴雨带来充沛的水汽和能量。
温度和温度变化是天气系统演变的主要因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当“灿鸿”为超强台风时,200-925 hPa均为暖心和深厚低压中心,温度中心与台风中心重合。700 hPa、500 hPa冷槽位于西部,分别伴有冷锋云带。冷槽与暖心分离,各系统独立。11日08时,冷暖系统北上逐渐靠近,西部冷槽合并为深厚冷槽;台风500 hPa仍为暖心结构,中心强度为0℃,850 hPa北部为冷区,南部为暖心(24℃),暖区中云团发展更旺盛,而冷区云带强度减弱,从低层开始台风结构逐渐瓦解。
12日08时,冷槽云系与温带气旋云系合并,暖区云系西边界清晰,与500 hPa冷锋位置相符。温带气旋中500 hPa虽仍为暖心,但其强度降至-2℃,而850 hPa为冷心(16℃),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南部低云区为冷平流,大气斜压性增大,温带气旋特征明显。13日08时,500 hPa合并后狭窄的经向深槽使得槽前暖平流、槽后冷平流增强,850 hPa温度槽与气旋中心重合,温带气旋达到最强。冷锋云带气旋性弯曲明显,冷锋后部无云区越发清楚。
冷平流入侵是台风减弱的主要影响因子。由于低层暖心相对较弱,更易受到近地面影响出现温度变化,冷空气首先作用于850 hPa,冷平流使得“灿鸿”在近地面由暖心减弱为冷性气旋,暖心从低层向高层减弱,东部暖平流向北部输送暖湿空气,使得气旋结构发展,形成典型的东北冷涡温压场结构,地面降水也位于地面低压北部的暖锋云系中。
台风中心地面最大平均风速是判断台风强度的标准之一。由于台风为深厚的低压系统,其与周围的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大,从而伴随出现高低空急流。按照中尺度分析方法中各高度急流的标准分析“灿鸿”周围急流强度。由于台风移动路径偏东,探测资料不全,对急流的强度有一定影响。
10日、11日急流与“灿鸿”外围螺旋云带走向一致,呈气旋性旋转,500 hPa急流中心稳定为28 m/s,11日和12日700 hPa和850 hPa低空急流强度最大,均超过30 m/s,靠近副高一侧急流风速更大。12日08时西南急流前部为暖锋,急流为暖锋发展提供水汽和能量,同时,高低空急流重叠区垂直风切变较大,有利于系统的维持;低空偏北风急流与冷心配合为气旋发展提供冷平流,使得台风变性为温带气旋。暖锋外围反气旋云系与200 hPa高空急流位置一致。13日08时,西南风急流伴随冷平流,急流轴对应干区,急流头部边界整齐。500 hPa偏北气流在暖锋云系头部向东向南辐散,偏北风急流位于暖锋云系西部,伴有干冷平流,偏西风与西南急流汇合处为发展旺盛的暖锋云系。
700 hPa和850 hPa低空急流比500 hPa急流更强,使得低层大气辐合显著,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发展,使得台风减弱不至于太快;高空辐散气流逐渐向下扩展,与台风减弱,云系高度降低有关。
通过对2015年7月10-13日台风“灿鸿”在北上减弱为温带气旋的过程中红外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1)超强台风,红外云图上有清晰的圆形台风眼,台风眼周围圆形密蔽云区发展强盛,南部为白亮的冷云区(能量泡),北部有向外辐散的螺旋状云带,与200 hPa高空辐散气流位置一致,台风云系结构特征明显。
(2)台风减弱过程中,台风云系强度逐渐减弱。西部和南部螺旋云系强度首先减弱,转为开口细胞云,云区中出现无云区。北部暖锋向北扩展,东部螺旋云带断裂为对流云带。暖锋云系与北部冷锋作用使得云系增强,积云带呈反气旋旋转,这是黑龙江台风暴雨的主要云型。
(3)冷平流入从低层破坏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从低层向高层减弱。冷平流作用使得温度场与高度场不再重合,大气斜压性增强。低空急流使得低层大气辐合显著,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发展,使得台风减弱不至于太快;高空辐散气流逐渐向下扩展。
(4)冷平流在红外云图上为暗区,相对湿度场为干区。急流轴对应干区,急流头部边界整齐。
[1]方宗义.近十年使用卫星云图分析台风的评述[J].气象科技,1982,(2):9-13.
[2]张晰莹.黑龙江省台风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J].气象,1996,22(7):43-45.
1002-252X(2016)03-0011-02
2016-6-1
孙琪(198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