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发展的融合

2016-03-14 02:11:54王子轩四平市铁西区第二十四中学校吉林四平136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竞技观念

□王子轩(四平市铁西区第二十四中学校吉林四平136000)

论科学的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发展的融合

□王子轩(四平市铁西区第二十四中学校吉林四平136000)

科学的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发展的融合必须要从体育精神的融合、体育审美的融合、体育发展的融合三方面着手,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发展途径。本文分析了科学体育观的特征和局限性,探索了人文体育观念的特征和局限性,然后对两者的融合方向和措施进行了全面整理。

科学体育人文体育融合

科学的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发展两者直接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分析了科学体育观的特征和局限性,探索了人文体育观念的特征和局限性,然后对两者的融合方向和措施进行了全面整理。

1、科学体育观概述

1.1、特征

科学体育观是对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总称。它是体育运动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具体特征包括:(1)全面发展的特征。科学体育观重视对人体机能的锻炼,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同时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对人体健康的维护,发挥人类潜能,确保人类体育运动的科学观念;(2)安全性特征。体育科学观要求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人体运动的安全,确保体育断裂内容的合理性,不违背体育运动的科学规律,保证处出现维护人体健康的锻炼内容;(3)科学发展的特征。科学体育观要求体育事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能够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维持体育发展的结构协调;(4)竞技性特征。体育科学观有着竞技运动的特征,这一特征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

1.2、局限

科学体育的特征是符合人类运动发展要求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科学体育观往往缺乏“以人为本”精神,过于重视国家发展。科学体育观要求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国外学者发现98%的奖牌都被经济水平较高、扫盲率较高和人口平均寿命较长的国家所获得。因此可见国家经济发展与体育发展的之间的联系紧密,但是这样紧密的发展就使得体育的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体育运动对人本化的追求。第二,科学体育观往往缺乏“以人为本”精神,过于重视竞技成绩。竞技体育领域对“金牌至上”绩效的过分追求容易造成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昌大和技术的先进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好处和便利,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竞技体育成功的过分追求使得人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

2、人文体育观概述

2.1、特征

人文体育观是一种文明、理性、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文体育观强调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体育的发展有着长期的经历,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体育运动释放自己的能量,并用行动来证明本身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人文化的认识也逐步让人类能够解决人文价值观念的问题。第一,人文体育观坚持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性的统一。以人为本,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体育事业的人文精神,是为体育科学发展献身的精神动力;敏锐的确科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发现和揭示体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工具,人的创造性源于这两个基本素质。第二,坚持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价值标准,构建了新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价值标准。例如:北京奥运会突出“人文奥运”,以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盛会。

2.2、局限

人文体育观遵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另外一方面也会有一种受动性和享受性。人不光可以现实,同样也可以超越。人不仅可以有经验,同样可以实现经验的超越。因此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幻想,所以说人文体育过于强调自主性的体育运动发展,忽视了竞技体育的重要作用。要想转变这样的情况必须正视人文体育观念的局限性,保证在人文体育发展与科学体育发展之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与理论重建。

3、科学的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发展的融合

3.1、体育精神的融合

体育精神的融合应该强调科学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观念的优势重建。第一,要保证体育竞技的精神融合。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融合人文精神的表现,保证和平与友谊的精神。例如:古奥运会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和平与友谊的渴求,它不仅给当时社会生活带来生机,也为后人所向往。同时也要保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要胜过别人,成为第一名”。这种竞争奋进的精神,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第二,要保证团结精神的融合。在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团结的作用。例如:篮球比赛中靠的也是团结,没有一支球队可以一个人获胜,进球靠的是配合和传球。比赛赢了,也许分不出谁的功劳大小,但每个人都可从中分享一份胜利的喜悦,毕竟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项运动处处融合着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一个人自觉、自愿地把个人的价值溶于集体的荣誉之中,愿意在集体的力量中来体现自我的价值,这种精神能够有效增强人与人的认同感、归属感,消除对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第三,要保证体育教育的精神融合。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教学的人文性的现象。人文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它是基于受教育者为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讲,体育教育要以重视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中心,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体育教育就是要把身心合一的教育当成一种追求理想,塑造人生,完善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事业。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色、优势及其价值,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加强教学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一种精神对另一种精神的消解,而应当是二者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融合,必须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好影响二者融合的种种因素,从而才能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二者的顺利融合创造条件。

3.2、体育审美的融合

体育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田径运动员通过力量训练使肌肉发达强壮有力,为不断攀登体育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体操运动员在运动中,显示出力与美的姿态,使我们认识到肌肉运动器官在体育活动的审美意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科学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例如:人体骨骼关节、韧带、肌腱及皮肤等伸展性带来的身体曲线变化,能使我们感到一种柔和、舒展和轻松的美。在科学体育观念和体育人文观念的融合性,体育审美的发展必须要做到:第一,外表美与精神美的融合。体育育审美教育思想蕴涵在运动员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表现为“勇者不惧”的美育标准、“礼乐相辅”的美育手段、“文质彬彬”的美育要求、“修身为本”的美育途径。从社会学意义来讲,体育审美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可归纳为赋予了体育审美教育的伦理内涵,有利于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化社会;赋予了体育审美教育的政治意义,有利于培植“济世忧国”的体育精神|赋予了体育审美教育的生命关怀,有利于体育的生活化。第二,个人发展与竞技发展的融合。个人发展是要求体育锻炼人的身体,培养了人的勇敢品质,在理性支配下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以智慧、正义、节制、勇敢诸德教育青少年,把体育作为培养人的勇敢品质的最好途径。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双方的技术水平越高,实力越接近,竞争就越激烈,更能全面地展现巨大的体力、体能、智慧和技巧,因而审美价值就越高。总之,体育审美精神的双向渗透、相互促进,体育审美能力就是二者结合的结晶,同时也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手段。

3.3、体育发展的融合

新世纪体育的发展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体育科学观念和体育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保证体育事业的发展更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创造人类体能发展空间。第一,体育发展要保证竞技与名利的融合。体育运动的竞技作用是明确的,如果过于追求名利则会出现体育运动的偏颇。尤其是当今社会体育明星们的财富指数和人气指数,在成绩的单一标准上来的更加纯粹。奥运战略的影响,让金牌成了衡量体育明星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金牌与银牌的差距,不是竞技能力的争取,而变成了偏执的金牌观。为了转变这样的情况,体育发展必须要实现体育的价值观、体制观、战略观、运动观以及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重视体育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和个人修养,加强文化学、民族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人类学及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与体育科学的联系,全面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素质,并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热爱体育运动的公众,促进全体国民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二,体育文化融合。体育运动的未来发展必须要重视文化精神的融合。首先应该保证体育运动发展能够为中国体育运动的研究和体育文化的实践服务。主体内容以历史事实为主线,将中华体育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完整地展现出来。横向涉及运动项目、运动人物、运动竞赛、运动组织,纵向广及体育的起源、发展、演变、交流等等。

综上所述,科学的体育观念与人文体育发展的融合必须要从体育精神的融合、体育审美的融合、体育发展的融合三方面着手,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发展途径。

[1]侯德红.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关系研究——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审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2]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3]翁中清.人文体育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01).

[4]陈俊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与"理解"范式的对立统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7).

G80

A

1006-8902-(2016)-11-SY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竞技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体育运动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健康观念治疗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