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进清(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论体育活动对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影响
□林进清(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当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体育运动时,就在运动中实现交往,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具有情感基础和人文精神;在运动中具体表现为彼此是否融洽,相互之间是否信任和积极往来,并制约着体育运动。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对于推动体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体育运动人际关系交往互动
人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有着细胞器官等组织系统的生物人,又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心理人。从本质上看,人生存在这个社会,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此,人是离不开社会的,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而体育活动就如同人进入社会环境前的“模拟场”,是对人能力的最好的检验工具。体育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的高量换率,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很有可能今天的尖端科技一夜之间就被淘汰,知识更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不断地培养人的应变能力,使人在社会环境中乐于和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最大表现是运动技术和方式不断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进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总是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和使用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同时,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快实现,他们必然要不断地创造和改造现已使用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得到最佳的功能和效用。体育活动的内容全面、多样且更显层次性,人都有一个向上的心态,在达不到较高目标时,必须在实践中寻找不足,积累经验,采取针对性的活动措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自我价值。这极有助于人逐渐形成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和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科学知识的心态。
竞争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巨大动力。
竞争越多,竞争体制越完善,发展速度越惊人。通过体育活动,能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的瞬息万变和环境气氛的变幻莫测,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一种模拟训练。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培养人的竞争意识犹为重要,体育活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们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以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原始动能,激发人体潜在能力的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激发人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驱除懒散,焕发热情,追逐成就,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游戏规则,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人的竞争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
激烈的竞争中,为寻求胜利集结成团队,是人类自然的做法。通过活动培养人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在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中需要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责任与作用,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体验合作效益与同伴的友谊,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潜移默化教育过程,是在公平原则下实现竞争、合作、协调,不能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生存就自然的被淘汰。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活动中生存的基本准则。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所以说,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往往折射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建立一种特定的关系。在特定的关系下才能进行特定的交往;与此相对应,良好的交往能稳固或改善人际关系,进而使其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发展得更完美。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相对的静态标准;而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一定人际关系之上的动态过程;但它们的存在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具有情感基础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即是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人类在不同的追求过程中建立了种种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之中加强了相互往来。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是建立在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基础上而存在和发展的;体育运动与人际关系和交往之间也同样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从事体育活动以获得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以及科学的方法。
大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的定义中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因而,一个人不仅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得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就是人际交往的能力。
开放性和实践性突出是体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小课堂、大社会”,表明了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远比其它学科要复杂得多。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门活动课,既有智力上的交流,又有肢体上的互动,更有思想道德品质的维系,该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全方位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地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有直接联系。所谓“心理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与社会相一致的心理状态,或者叫人的心理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与社会是一致的保持着平衡。但是生活和社会都是复杂的,引起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当人逢喜事时,久盼之望终于实现时,可能使人心喜若狂,而失常态;家庭、亲人的不幸,可能使人悲痛欲绝;因受到打击而淡漠人生等等,这些异常是人的心理失调及至心理变态的表现。而参加体育运动能使种种心理失调得到调整。
体育运动在竞赛中,具有的对抗性和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使观看比赛的人的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实现时会使人感到欣慰、欢快、激动。体育比赛瞬息万变,牵动人们的情绪,当出现“千钧一发,反败为胜”
等震憾人心的情境时,期望得到满足,使人体验到紧张、痛快、敬佩、自豪、失衡的心理得到调整。当人们自身参加体育活动时,也会获得同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往往能够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上,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产生积极情感的变化。
体育在调节社会情感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女排精神”、奥运金牌,使千千万万人为之振奋、自豪,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情绪受到鼓舞,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力,这充分显示了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的深度和广度。随着通讯网络的日益发达,接受这种社会情感体验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收看巴塞罗纳奥运会的人竟达10亿之多;一场重大国际比赛,往往100多个国家转播实况,观众可达20亿之多,堪称举世瞩目,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如此之多的拥戴者。
因此,体育运动在调节社会情感方面,是一种有其特殊成效的重要手段。
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人们对比赛的期望值很高,但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会使人产生泄气、颓丧、气愤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大肆发泄往往会出现赛场闹事,这类事件国内外都有发生。了解了社会情感功能的消极方面可能造成的危害,就应当通过宣传,正确引导,使人们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心理准备,使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另外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形势和局面,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措施上的准备,防范于未然,避免事态的扩大。国际大赛如此,即使是学校的比赛也应注意社会情感的各种变化。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能否承受得起打击,走出困境,这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通过体验活动,能使人的耐挫力得到很好地磨炼和提高。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愁、笑容与眼泪会经常出现的。
要想从失败走向胜利,只有坚定信念,吃苦耐劳,化不利因素为前进的动力,克服生理负担和心理障碍,才能达到目标。这是一个磨炼人的意志的艰难过程,为人在社会中遭受挫折和困难打下了基础。也为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6.1、造良好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还应当具备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平等的气氛,注重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活动中的体验为基础,强调情绪感染和共鸣,让学生愿意交流乐意交流。
6.2、积极开展合作学练,增加交往频度
合作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大多数是集体形式,因此,必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教师应认真构建课堂进程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交往频度,促进他们共同、开放、包容地学习,培养惠人合作精神。
当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交际、求同存异、理解信任、互尊互助的原则,这样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6.3、采用多种教学评价,让每个人体验成功
学校体育目前均采用以运动成绩作为教学与考核的主要依据,以运动能力代替身心素质。即通过一些量化的数据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使体育学习不良生一直遭受挫折,体验不到成功,即使再努力也不如人家轻轻一跳,进而对体育产生“厌恶”的情绪。这无疑对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交往产生障碍。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评价方法,只要他们努力了,有了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另外,还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评价者要充分尊重他人,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形成。
人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社会属性日显突出,能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共同目标。大学体育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与人友好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一个人的教育来自于方方面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
[1]王小平.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J].教育探索,2002,(8).
[2]张正民等.探析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5,(4).
[3]梅玉萍.论体育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2).
[4]王道茂.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J].体育科研,2001,(12).
G804
A
1006-8902-(2016)-11-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