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优化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张晓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本文通过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共体育课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两个不同视角对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体育课,能从公共体育课中得到什么。从教师视角了解公共体育课的价值、目的和出发点所在。找出现在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优化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
大学生体育课优化教学质量
本文以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公共体育课上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体育课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其中大一学生50人,大二学生50人,其中涉及篮球、足球、排球、合球、网球、健美操、定向运动等公共体育课。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2.1、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现状
大学生喜爱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表现出没有选到自己喜爱的项目作为体育课,还有喜爱的运动项目没有开设等原因。其中大学生身体素质是高低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在公共体育课中不但让学生学会锻炼的技能与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基本素质,这样才能为参加锻炼提供基本的保证。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首先,学校对体育有着一定的投入,如新建体育馆,更换篮球架等等,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新建体育馆利用率不高,其他时间大部分处于空闲状态。在学院运动场地的比例失调现象比较明显,学校篮球场地占了绝对的主要地位,其他场地少之又少,场地的限制大大的制约了公共课开设规模。
其次,教师组织教学方式陈旧、封闭的状态,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被动的。教学的方法仍是“注人式”、“填鸭式”,缺少必要的创新性,过于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1)从学生需求视角看公共体育课。
学生需要开放的课堂,因为开放的体育课堂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形成自尊、陶冶情操、自信、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通过体育课更多的希望能得到所学运动的技术、方法和老师的专业指导,体育课是有趣而又丰富多彩的。学生需要在体育课中能加强团队意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体育课中能知道竞争意识,知道竞争的魅力与快乐;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取一些胜利的快感。体育活动本身蕴含着健康跨快乐的本质,现在的体育课上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多数人的体育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2)从教师的角度看公共体育课。
公共体育课是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公共体育课具有更明显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技能性,更加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比重较大,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参与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因此,上好体育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公体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教师上体育课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自信心,将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结合,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去学习。与此同时,公共体育课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些,对老师有着不小的要求,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外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主导性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意识,深入的了解运动所带给自己的好处和作用。
(3)影响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
选不到喜爱或是想选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不同的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也不同,由于学校运动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很大的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使上课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干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缺少兴趣,导致学生不愿去进行运动,对运动产生反感情绪。
体育课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求,人多,场地差等原因:随着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些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已无法满足全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学生的主观锻炼参与意愿不强与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的不当:由于现今的大学学习环境比较放松,大多学生宁愿待在寝室玩电脑也不愿意去室外参加体育锻炼。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化,方式没有新意,学生的散漫态度也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考核达标的标准与方式对教学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期末的考试成绩,而很少考虑体育运动对自己的影响,单一的考核达标的标准,也使得教学过程缺少活力,上课死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的丧失。
2.2、优化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手段与方法
(1)优化教学硬环境。
体育教学的硬环境即教学所需的场馆、器材等,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环境条件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果教学场地、器材不足,几十个人在一片排球场上课,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练习的密度、强度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上课环境的拥挤、嘈杂也会对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和兴趣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上课效果肯定没有在两片或三片场地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另外,班级人数过多会造成场地、器材的矛盾,影响教学。可见教学的硬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所以,在学校体育中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强硬件的投人。有了充分的场地器材条件,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整洁优化也应重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布置场地器材。不同的布置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上短跑课,跑道分道线笔直,起跑器摆放整齐;上技巧课时,练习场地清洁、体操垫布置整齐划一。
(2)优化教学软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虽然不是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因素,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有着自发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或无意识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为此,应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提高广大同学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优化师资力量是改善公共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一堂课的灵魂,由于体育课的特性,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几乎完全来自教师,因此教师教学的好坏必然极大的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和质量,在优化师资力量时,注重引进水平高、思维活跃、态度认真和某些紧缺项目的教师。对原有教师可以进行集中的培训,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及时的充电能帮助教师及时纠正在上课时所产生错误。
(3)优化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核心(提出训练型教学)。
首先,提高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从基本身体素质到所学专项的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习的前提保证。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把教学内容具体化或专项素质训练具体化,安排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练习。由于“训练型教学”模式,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其次,学习核心技术,实用技术,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锻炼的方法。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学生才能正确的的运用技术,减少运动时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训练型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学生个性得到体现,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由于“训练型教学”给了学生较多的主动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练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培养锻炼的方法手段,提高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最终为终身体育形成良好的铺垫。随着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不光是在上体育课,更重要的发展“第二课堂”,因为上课的时间及其有限,因此发展“第二课堂”势在必行,在课外学生不仅能回顾和复习上课所获得的知识,还能通过信息平台找到在上课时老师所遗漏的东西,“训练型教学”模式注重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弱项和自身身体部位、器官等水平状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其次,确保学生完成课外作业。
(1)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人员、场地、器材的分配,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能自愿的,认真的去上公共体育课,是提高公共体育课质量的重要前提;
(2)优化教学环境不能单方面进行,要同时从教学软环境和教学硬环境入手,使公共体育课平衡和谐的发展;
(3)优化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核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采用训练型教学基本能达到这一目的。
(1)学校加大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光在校内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还要让运动走出校门,组织校外的活动如:校对校、校对社区、校对企业等,利用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辱感,使学生发现运动、关注运动到最后参与运动;
(2)教师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尽可能的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能大大提高学生自己去运动的积极性;
(3)学生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发现更多符合现今大学生口味的体育运动,再通过学校和教师加以推广,使学生能在运动项目上有更多选择。
[1]杨敏,王勇,武卫.高校公共体育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2]魏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价值变化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8,(15).
[3]黎远军.安康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49).
[4]梅玉萍.高校体育选项课自主分层教学过程的实施[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
[5]李永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J].凯里学院学报,2008,(3).
[6]朱爱民,姚学进.试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
G807
A
1006-8902-(2016)-10-SY
张晓健(1976-),男,江苏泗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足球训练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