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楠(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100084)
浅析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发展历程
□李孟楠(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100084)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治理体系”的研究。而体育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受到重视。研究中国体育治理体系构建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要求,同时也顺应国际体育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所提出的时代要求,更是我国推进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治理和体育治理的概念出发,探讨了我国体育治理体系构建所经历的三个主要时期,以期能为新时期的体育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体育治理体育治理体系体育改革
体育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具有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的总目标,同时也是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指明灯,将对我国构建体育治理体系,提高体育治理能力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深化体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本文从治理与体育治理的概念出发,对我国体育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为我国进一步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1、治理
治理(governance)在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中的本意是指控制、引导和操纵。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发展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 si s i n 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governance)这个词语便迅速流行起来,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中,随之形成的治理理论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和组织机构从自身角度出发所给出的“治理”概念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不光是政府,其他社会组织,企业组织,非盈利性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2)治理的客体更加广泛,除了常见的国家政治经济事务外,各种公共事务都包含于治理的客体之中;3)治理结构更加多元,治理手段更加丰富,其权利运行是双向互动,互相包容的;4)其提倡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最终实现善治。
1.2、体育治理
国外学者关于体育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结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体育本身事务的治理研究,即体育是治理的客体,是对体育系统内部及其子系统的治理;二是将体育作为治理的手段或方法,将其运用到治理理论之中。反观国内,虽然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体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都是体育治理在实际当中的具体运用,但以“体育治理”作为学术语言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不过,从治理的内涵可以大致归纳出体育治理的概念:即体育治理是在体育领域内,对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总和,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领域的公共利益。可以说,治理与体育治理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治理理论为体育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而体育治理是治理理论的分支,是其在体育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根据对我国体育治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将我国体育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2.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治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治理主体长期都归至于国家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计划秩序”和“摸着石头过河”两种状态构成了中国体育治理的独特形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政府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异常重视,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当时叫青年团)于1949年10月26日发起组织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推选了108人组成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大幕。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北京正式成立,朱德任名誉主席,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任主席,体总由教育部领导。毛泽东主席为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阐明了新中国体育的本质的同时也成为了几代体育人心中默念的口号。同年7月,我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因客观原因虽未能参加大部分比赛,但最终实现了“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的目的。代表团回国以后立刻上书中央建议在我国政府内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以及设立体育院校、集中培训运动员、举办国家运动会以及修建大型运动设施等。根据建议,我国于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后更名为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而后各区县级以上政府均设立体委。自此,体总领导全国体育工作的职责由国家体委替代,新中国体育行政管理组织框架趋于成型,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调整,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强化和90年代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的体育治理体系,即“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集中统一体育资源,形成全国合力,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综合实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20世纪90年代后的体育治理体系改革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中国更是取得了15金8银9铜的好成绩,全国上下举国欢庆,无人不为体育健儿拍手称好。然而1988年,中国代表团却兵败汉城,举国震惊,全国人民极不满意,从而使得体育界的改革迫在眉睫。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作为单一的体育治理主体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动身南巡,其在南巡讲话中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同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我国的体育治理也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阶段。按照中共十四大的要求,国家体委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红山口会议和中山会议,从此打开了体育治理改革的大门。1993年4月,国家体委通过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和五个相关意见,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的改革目标、“五化五转变”(体育法发布后改为“六化六转变”)的改革任务和“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从此,体育治理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扩展到了企业、社会甚至个人,发展体育的责任自然也就落在了全国人民的身上。随后的1995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使得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奥运成绩更是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而国家体育治理体系也经过近十年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初步形成了体育总局宏观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协会实施专项管理的新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职业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的体育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体育治理体系的总体框架尚不明朗,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不能解决,仍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着体育治理体系的发展。
2.3、后奥运时代的体育治理体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已经完全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畴,成功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巨大的成功并不说明体育治理体系是完美的。管理层的职权不分、赛事产业的治理乱象、职业赛事的假球黑哨……这些无一不在制约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成为了体育界的共识,一系列的条例政策也相继出台:2009年9月,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全面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颁布;2010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同月开始实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2012年,中国足协颁布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方案》更是充当了职业联赛的改革先锋。伴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把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强调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程度低和存在巨大开发空间的问题,鼓励体育核心产业的发展。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把体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颁布,为我国的体育治理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促使着体育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任何一个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修改和完善,体育治理体系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党的十八大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提出了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就为我国体育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治理体系的构建是国家治理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构建出完善的体育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发展体育事业,使体育在全面建0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武汉学刊,2014(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陈洪.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
[4]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
[5]布特,白晓蓉,肖文升.我国体育治理方式的转变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2).
[6]张显军,种莉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2008年奥运会后改革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6(07).
[7]公冶民.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体育治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04).
G841
A
1006-8902-(2016)-10-LXY
李孟楠(1991-),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