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善
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及风险管控的研究
刘立善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有效运行是提升医院经营管理及防范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逐步构建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医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管控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并进入了攻坚阶段。我们应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聚焦改革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近几年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发文,高度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及近几年参加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的情况,就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及风险管控与同行一起探讨。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审计力度,国家通过对医疗行业的专项审计发现,个别医疗单位管理混乱,漏洞较多,经济犯罪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钱,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紧箍咒”的作用。
1.1医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性原则,应该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各类经济业务活动中;坚持重要性原则,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坚持适应性原则,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坚持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关系。
1.2财政部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的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旨在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架构,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财政部同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等作为安排财政预算、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与中期财政规划的参考依据[1]。
以全面执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抓手,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层面,逐步实现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情况
医院要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关于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该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
2.2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重点关注情况
(1)预算管理控制。关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等,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收支管理控制。关注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3)采购管理控制。关注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等,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订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4)资产管理控制。关注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等。
(5)建设项目管理控制。关注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6)合同管理控制。关注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
3.1从重点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领域要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实现到单位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等方面的转变。
3.2从内部审计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审计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告诫我们:过程管控远比事后补漏更重要。内部审计要强化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主动而为,强力而为,不能等出现问题后才进行补救。
3.3从查错防弊向规避风险转变
随着内部审计新定义的界定,医院决策层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为“查错防弊”的偏见,着力关注医院重点领域、重点部门(财务、基建、设备、药剂、总务、采购中心等)、重点资金、重点人员等审计监督,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与水平。
3.4从内部审计传统手工检查方法向信息化审计转变
内部审计要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5从注重质量控制到质量与整改并重转变
主动完善以质量监督检查为手段的项目创优和质量评议机制,不断完善以审计整改、责任追究等为核心的机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探索实行审计整改“对账销号”制度。
内部控制审计本身既是内部控制系统重要的一个分支,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4.1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检查与评价作用
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系统的遵循性、系统的有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风险,报告预测后果,从而使管理层关注风险、科学决策。
4.2发挥内部审计的顾问与咨询作用
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等,通过有效识别风险因素,进行各种克服风险的活动,适时将“威胁”转化为“机会”。
4.3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报告与防范作用
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区域存在的潜在威胁,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并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
5.1组织机构保障
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要靠各单位全员参与,但关键是单位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等的各项经济活动,成立医院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明确牵头部门,落实责任分工,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
5.2工作机制保障
将制衡机制嵌入各管理工作当中去,比如根据“三重一大”的要求,建立各种委员会与议事小组。实行不相容岗位职责相分离,定时定期进行轮岗,适度规避风险,保证岗位的廉洁性。
5.3信息系统保障
信息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随着财务管理软件、HRP和医院HIS系统在医院的上线与应用,医院的管理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将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之中,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常态化、信息化,可以改变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信息“孤岛”的现象。
5.4重点关注风险控制
在风险控制上,医院应针对每个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诸多措施,对各个业务活动进行风险点的筛查,形成风险清单,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预防的措施及建议。各地医保管理机构及部分医院上线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能进一步增强医疗保险基金在内部控制管理下的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梳理医院各部门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的风险,确定可能会发生风险的地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编制业务流程图[2]。开展现场访谈和穿行测试,并结合工作流程控制和分析性程序等方法,进一步完成内部控制现状调研诊断分析报告。对医院的各项业务进行调研和访谈,包括业务层面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各项业务流程等。组织专家组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提炼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防控点,编制《内部控制手册(试行版)》,切实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以流程为对象、以控制为手段、以制度为抓手、以信息化为平台”的“五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持续开展《内部控制手册(试行版)》的知识培训,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着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严格监督管理,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医务人员受鼓舞、让医疗机构添活力、让监管人员易管理。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医院必须注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及风险防控,形成内部控制文化,在日常管理中要贯彻好“内部控制优先”的理念,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优质高效地完成医院的营运目标,促进医院健康、平稳的发展,从而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S].财会[2012]21号.
[2]陈新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财会研究,2013(3):67-69.
R193
A
1671-1246(2016)20-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