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四渎”之含义

2016-03-13 14:11范留明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8期
关键词:会意尔雅本义

□范留明(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再读“四渎”之含义

□范留明(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四渎,是个古老的词,最早见著于《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现代辞书也都说:四渎,是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对此大家似乎都没有什么异议。但“四渎”的初始含义真的就是这样吗?答案并非完全如此。

要弄清“四渎”的初始含义,就必须弄清它的产生时代。“四渎”最初见著于《尔雅》,但绝非是《尔雅》时代的产物。《尔雅》最早可能产生于战国。而他收录的“四渎”一定要早于战国,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之前的造字时代。《尔雅》作为最古老的文献辞书,它所收录的应该是濒临失传的更为古老的词汇。那时长江还远没进入中国(中原)的视野,因此“四渎”也应该与长江没有关系(长江之名出现更晚)。但《尔雅》说:“江、河、淮、济为四渎。”也应该是没错的。歧义只是来自“四渎”的初始含义。

根据本人研究,“渎”应该是个原生词,所谓原生词,就是指它是原创的,其词意与其原创概念是唯一对应的关系,不存在其它异义。而“四渎”是个衍生词,它赋予了地域方位内涵,即东南西北。从人与字词之间的依附关系来说,“四渎”之说应该始于农耕文明初级阶段。而“渎”字则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的感官认识阶段,时间要比前者早得多。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至今还在使用的最为古老的文字系统。它是由最早的象形文字逐步演变而来的,大体上还保留有最原始的密码,尤其是早期的甲骨文和篆字,更为象形一些。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渎”字的结构,和古人创造这个字的动因。

在结构上,“渎”字,是由三点水和“卖”字组成的,这就说明它与“水”和“卖”有关系。说它与水有关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并为人们普遍所认可。但说它与“卖”也有关系,就似乎难以理解了。按《说文》的说法,“渎”字,从水,卖音。而“卖”字读迈(mai)音,并不读“毒(du)”音。至于“卖”字在古代是不是就读“毒(du)”音,暂且不用去管它。但古人造字也有形意造法,就是取相近意思的字来组成新的字。那么“渎”字是不是从意思上与“卖”字存在一定联系呢?如果说“渎”字中的“卖”,不是取其音,那就必然是取其意,那么它的意思就应该与“卖”字有相通之处。所以不妨再来分析一下“卖”字的意思。“卖”字大家都知道是卖东西,出卖的意思。《说文》解:卖,出物货也。从出,从买。本义是以货物卖出换钱,与“买”相对。买卖的繁体字为,買賣,同属会意字。买的小篆字形,从网从贝。“网”是网进、收入,“贝”是蚌,引申为财物,合起来就表示把财货收进来的意思。但从最初造字的人文环境分析,当时还远不具备货物交换市场的形成条件。没有市场,就不会有买卖的行为。因此买和卖最初的含义也不具备卖出和买入的动机基础。从买的小篆字形可以看出,是用网来网取“贝”,而“贝”可以看做是从水里网获的蚌、鱼、虾等物。依此看来,“买”字最初的意思只能会意出是主人“获得、”“获取”的本义。那么与买相反的卖字,就是把已获得的东西又失去了,但并不是交换出去的,而是被动的失去与丧失。而这里所失去的东西应该包括财物和生命。当人们有了一定生存能力,就会通过猎取、渔利,种植、饲养等手段,从大自然中获得许多东西。对于这种“获得”现象,就需要有一个文字符号来描述,因此就创造了“买”这个会意字。同时也会经常发生财物丧失的自然情况,甚至包括生命个体的丧失。所以就又会意出了“卖”字,用来表明“失去”“损失”“丧失”现象和意义。“渎”字,从水从卖,也应该含有“失去”的意思;而且这里的“失去”是与水有关的。那么与水有关的“失”就是水灾害。所以本人认为“渎”字最初的本义,应该是指“水害”现象,引申为水相害、水灾害。

此外,还有其它与“卖”构成的字,也多含有“失去”,“相害”的意思。如“读”字,从言从卖,音(dú毒)。《说文》“读,诵书也。形声。从言,卖声。”意思就是看着文字念出声来。读书需要用气,内气出,就有失,“失去”的是内气。牍,形声,从片,卖声。“片”是指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说文》:“牍,书版也。既书曰牍,未书曰椠(qiàn)。”意思就是书过的木简为牍。此处“失去”的是木片。还有“犊”字,意思是刚出生的小牛。牛犊是从母牛体内掉下的肉,“失”的是血气。还有“赎”,舍去的是钱财。等等。

另有黩,专指阎王手下的好杀大将,封于黑海天路。好杀夺命。与“渎”相比,黩也堪称一害,“好杀夺命”之害。

再来看“渎”字的发音。“渎”字发毒(du)音,《说文》说,渎从卖音,而“卖”字现发(迈mai)音。但是与“卖”构成的字,也确实多发“毒”音,而且《说文》也都注“卖音”。这或许说明“卖”字在最初就是发毒(du)的音。那么“卖”和“毒”字之间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联系了呢?在本人看来这也是有可能的。根据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卖”字原本是“失去”的意思,而且这种“失去”完全是被动的,因此对于“失去”者来说就是“害”了。所以“卖”也可以引申为中了“毒”害。那么就来看看“毒”字的来历和本义。毒(du),是会意字。在其象形图案中,就是一把像斧头一样的草砍在了女人的头上。《说文》的解释是“毒,厚也,害人之艸(草)。从草,毐声。”从篆字的结构看,就是草字头下面一个毐字。而“毐”字《康熙字典》语“乃古语也。”今音[ǎi],是指无德行的人,从士从毋,会意“士之无行者”。毋从女,有奸之者,即表示奸淫的人。

由此可以推论出,无德行的人称“毐”,无德行的草就称“毒”,也就是《说文》里的“害人之草”,是为毒。

对于人类来说,来自大自然的伤害,不外乎植物的毒性,大水的冲淹,大火的熏烧,野虫的吞噬(shì)等。古人对毒的概念最早可能就是来自于野草和野果,他们在食用野菜和野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中毒事件的发生,甚至死了不少人,这才认识到野生植物里存在一种要命的毒性。所以所造得“毒”字,就取“从草,从毐,毒声”。毒声有可能就是中毒者发出痛苦的声音。毒有轻重之分,但这里的毒是指其危害性足够集聚,厚重的情况,才叫毒,也是专指植物之毒。所以毒在最初的含义里可能要比现在的意思狭隘的多。

这里的“毒”具有自然属性,无论它伤害没伤害到人,它都是存在的。而且是人们主动接触到了它才会发作出来。而“卖”的伤害之毒,则是被动的,无论你接受不接受,它都要发作在你身上,也只有发作在了你身上,伤及到你的利益和生命,才能称其为毒害。但是如果“卖”事件一旦发生了,那么就像人中毒一样受到损失,这里除了生命还包括财物。

古人在造字时,可能存在着“以此类推”的形象思维。所以“卖”和“毒”就有可能发出相同的读音。即念若毒(du)。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引发联想到“渎”字的发音和本义,都与“卖”和“毒”有关。而“渎”之“毒”来自于水,所以也只能是水之灾害。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之外,危害到人们生命财产的还有,来自大火的灾害。灾字就是指房屋之内发生了大火之意。而把火灾这种“毒”,应该被叫作烛,从火从虫。小篆和繁体烛字,都是火字旁一个蜀字。而蜀字的古义就是指桑树中的一种害虫。为什么是专指桑树中的害虫呢,因为对于古人,穿衣铺盖的物品最初都是来自蚕丝品。据说黄帝的老婆嫘祖就是养蚕丝织的能人。而桑树正是养蚕的主要树种,是人们最依赖的树木,因此说桑树的害虫其“毒”也最大。所以取火和蜀字组成的“烛”。传说中就有一种“烛龙”,威力巨大,所到之处,一派火海。“烛”是不是也曾念“毒”音,尚难断定,但它却是指火之害。现代辞典一般都把“烛”字作火炬讲。如《说文》烛,庭燎,大烛也,从火,蜀声。庭燎即插在庭内的火炬,也有说未燃的火把通称为燋,用于手持的火把为日烛,置于地上的火把为庭燎。不过在《说文》里,独(du)字,也从蜀,蜀声。

但按笔者的理解,由“烛”字演变成火炬,应该跟古人的迷信活动有关。“烛”是火之毒,人们在祭祀活动中有可能捆扎一些“烛”样的草把,然后把它烧掉,以表示驱赶火之灾害。这在道义逻辑上才是讲得通的。当然由烧“烛”驱魔消灾,而演化为照明工具—火炬,也是符合人之情理的。此外,还有蠹字,读毒(dù)音,本意是寄生在木中食木的虫子,也指蛀蚀器物的虫子。《说文》蠹,“木中虫。”,从虫虫(kūn),橐声。橐是袋子,口袋的意思,现念[tuó]音。所以蠹也是由虫橐会意而来,这种虫有时会像袋子一样在树上吊着。

从上面这些字的情形不难看出,它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这就是“毒”。而且发音也基本相同,都是毒(dù)的音。如果不是巧合,那就可以说,来自水的“毒”害就是“渎”。而渎的本义就是水害,水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洪水灾害。为了便于看明白,不妨再将这几个字归纳如下:

若从自然属性看:

因自身而失去者,为卖,发迈[mài]音;由出买会意;《说文》卖,从出,从买。

人类品行不端者,为毐,音唉[ǎi],由士毋会意;《说文》毐,从士,从毋。

草类品行不端者,为毒,音独[dú],由草毐会意;《说文》毒,从艹,毐声。

虫类品行不端者,为蠹,音独[dú],由虫橐会意;《说文》蠹,从虫虫(kūn),橐声。

火类品行不端者,为烛,音助[zhú],由火蜀会意;《说文》烛,从火,蜀声;

水类品行不端者,为渎,音独[dú],由水卖会意;《说文》渎,从水,卖声。

若从受害者的角度看:

自身不慎的“毒”害,为卖,发迈[mai]音;

来自草类的“毒”害,为毒,发独[dú]音;

来自虫类的“毒”害,为蠹,发独[dú]音;

来自大火的“毒”害,为烛,发住[zhú]音;《说文》独字,从犬,也作蜀声;

来自洪水的“毒”害,为渎,发独[dú]音;

从这些字的丝丝关联中,也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以此类推”的内在联系。这也是符合古人在造字时所要遵循的逻辑法则的。

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渎”的本义就是指水灾害及现象,它就是一个古老的文字。正因为“渎”字的这个特殊含义,所以在古代能被冠之于渎的河流并不多。据本人所查,除了四渎之外,只有岷江也被称过渎水。《水经注·江水》“岷江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岷江为什么也称渎水,以笔者推想,就是因为岷江在成都平原上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查阅岷江在修都江堰之前,其水害之重,也绝不亚于四渎。所以岷江被称渎水,是完全可能的,也是说得通的。

此外,从渎字的引申词义中,也可以看出它的一些本义之所在。在现代辞典中,渎,还有轻慢,对人不恭敬的意思。例如亵渎、侵渎、渎职、烦渎等。渎在这里都是动词。而且所表达的意思也都不是善意的。而从字形上看,这种“对人不恭敬,轻慢”的不善举动,就像是来自于水的扰烦和破坏。反过来说,上善若水,而渎的不善行为,就是“渎职”。引申到现代的词义,渎职就是指公务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行使职权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而“亵渎”的意思是轻慢,强迫、冒犯,《周易》蒙卦讲:“匪我求

童蒙,童蒙求我。初筮(音sh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就是说当童蒙(学生)有求老师(我),老师已经悉数告知,童蒙就不要“再三”追问老师了,否则就是对老师(或圣灵)的大不敬和亵渎。“侵渎”就是侵犯,侮慢的意思。《国语·楚语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烦渎就是频繁轻慢,冒昧干扰的意思。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不避烦渎之诛,再三进言者也。”从这些引申词义中,都能找到洪水灾害与之相对应的特征。

因此,可以推断说,“渎”字是远古先民们根据身边所发生的洪水灾害现象而创造出来的专用字。它最初的字义应该就是专指“水灾害”现象。而这种“水灾害”又主要来自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上。所以才有了“四渎”的说法。当时的河流也许还没有名字,所以只能用东、南、西、北“四渎”来表示它们。再后来,这些河流有了正式的名字,所以“四渎”才又一一对应于“江、淮、河、济”四条河名,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但是到了夏、商、周,有了国家概念,并随着氏族部落兼并和版图不断扩展,河流也多起来,有些古河流也会发生大的改变,尤其经过大禹治理后的河流,可能有的已是面目全非。而“四渎”之说也会因其不合时宜,而被官方慢慢淡去,或许已成民间的传说。尤其到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各据一方,四渎更是难成完整之概念。所以《尔雅》很可能是出于“抢救性”的历史责任感,就把他们(著者)所看到或听到的“江、河、淮、济为四渎”的话给记录了下来。并作了“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的解释。可见“渎”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显赫”“弘大”的意思,那么后来的人为什么会把“渎”看的越来越显赫了呢?这可能就是因了《尔雅》的功劳。一是《尔雅》被列入儒家经典,不可亵渎;二是“四渎”仅有,物以稀为贵。《礼记·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又给四渎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至汉代“四渎”就干脆被奉为了江河之尊,享受着国家级的祭祀。从此,“四渎”也就脱离了它们的本义,越走越远了。

(责任编辑:宋大春)

2016-7-19

猜你喜欢
会意尔雅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会意”读书法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连一连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会意”与“欣然”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