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中学 陈柳青
作文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书面表达。初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言、文并重,留意过度。因此,初中作文教学起着承接小学、转向高中阶段的作用。然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学生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体验较少,文字功底也较差;不少学生刚升上初中时,面对仅仅五、六百字的作文字数就害怕,每当作文时常是写不出就凑,这样,写出的作文要么语无伦次,结构紊乱;要么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要么瞎编乱造,缺乏情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致使见闻阅历少,课外阅读量少致使知识储备不足,为作文而作文的机械训练致使文章单调枯燥。
第一,营造愉悦的写作氛围。在作文课前披情入室,用自己生动鲜活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如课前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或用方言讲一则故事、一则笑话以缓解紧张的作文课堂气氛。如在以“亲情”为话题进行作文训练时,我便安排了这样的小插曲: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和歌词,一边慢慢地走进教室。让学生交流话题,教师小结:这首歌曲用儿女的心表达对妈妈真挚的情感。歌曲中真挚的感情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听歌曲读歌词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真情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明白人间自有亲情在,明白身边有许多关于母爱的美丽的故事。自然就觉得有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可写。
第二,教师写“下水作文”。言传不如身教,与学生一起写作,做学生的写作伙伴;与学生一起交流写作的感受和体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的情感信息畅通无阻地表现出来。近年来,我先后写了《理解万岁》《我的母亲》等5篇“下水”文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教师应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可对作文中较好的词句、片段等摘抄下来,并将其作品贴在“作文展示栏”上,的作文朗读给同学借鉴,给作者注入兴奋点,激起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对佳作通过朗读、张帖或推荐发表等形式,给予鼓励。对特别怕写作文的同学,则找出文章中较令人满意的地方,无论是一二个寓意深刻的句子,还是一二个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都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老师、同学、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让他们被赏识的渴望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写作兴趣。
写作来源于生活,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悟生活的“感”即是写感悟,也就是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常常表现为一种情感、一种哲思、一个道理,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中学生作文应该情真、事真,力求做到“情深而不诡”“事信而不诞”。写好“感”,要抓住生活中能触动我们的东西。在写作中,没有无缘无故的写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志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我们在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可以感受博大,观云时可以感受飘逸,一切皆由景而感。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用眼去观察生活中无数奇妙的东西,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可入文的稍纵即逝的信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写作教学研究表明,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的积累,才有写的升华。为了让写作不再是苦差事,不再是搜肠刮肚“挤牙膏”,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下足“磨刀”功夫。阅读的内容,可以从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选择篇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其他图书或报刊。除了指导学生读好教材外,我每周还利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阅览室,自由阅读天文地理,文史经哲,甚至兵器、烹饪等感兴趣的书籍。通过阅读,增长见识,拓展思路。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积累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语言贫乏的现象。
作文是最具个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作文。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有弹性的文章。文无定法,作文无“禁区”,自由表达便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策略,也是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突破口。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在教学中应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扬,快乐作文,让“我”成为真正的作文主体。
中学生正值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反映在作文中的生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是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好时机,捕捉其闪光点,激发创新意识。如教《皇帝的新装》后,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结果,同学们写出的作文不拘一格,甚至写出大人们想不到而又可能的结局来,人物形象鲜活。在选材方面,我鼓励学生拿起自己的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尽量减少传统的命题形式,而是规定话题作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自拟题目写作,以体现命题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表达上,我主张三个自由化。一是风格自由化。粗犷豪放可以,含蓄婉约也可以,自然平实可以,文采斐然也可以。二是手法多样化。悬念、象征、渲染、铺陈等都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应用。三是篇幅灵活化。不硬性规定字数,各尽所能,不嫌弃“困难户”只写三五百字,也不反对“特长生”能写二三千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在作文的“质”上下工夫,不为追求“量”而去画蛇添足,生拼硬凑。此外,在时间上不一刀切,注意照顾个别,课堂上的作文可以延续到课外,一周内随时写好随时交上,尽可能让学生交出最满意的作文。
总之,要克服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拓展作文教学的新境,就必须让广大学生回归写作本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