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二小学 袁 方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教师的就是要把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给他们正确的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以至成为终身学习的万能钥匙。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
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学习与实践,针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以为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篇课文在手,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1.了解作者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了解背景
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视屏、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一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是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三是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四是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一是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二是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三是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四是合并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恰当导入,唤醒意识。因课型的不同导语也呈现出不同的式样:如“谈话”“启发”“歌唱”“朗诵”“设悬念”“讲故事”“创情境”等。导语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意识的浓淡,而学生的思维能否进入课堂主阵地,能否充当好角色,能否能动性的提问,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
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
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循序渐进,有启发性。总之,不断优化课堂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交流互动,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老师们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的即时评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即时评价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有效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末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听六年级语文老师的课,也通过自己上课,学习借鉴并实施了以下复习方法
首先,新课结束之后,老师们都会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批改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好、中、差各个层次有学生,了解这些学生存在知识漏洞,同时,也了解深学生最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难题,这样老师们就可以使复习有一定的针对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复习中得到满足感,使复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在复习计划。老师们一般把复习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订主要是对课本各方面知识的复习,第二阶段则是重点安排测试和综合模拟测试。
期末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本学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某些遗忘的内容得以恢复,某些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某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复习不只是应考,不只是整理,更应是“知新”,即继续新的学习,走向新的领域。因此,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过去的练习,教方法抓规律,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的、创新的对知识进行再认识,为寻找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