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生人生的“指明灯”

2016-03-13 12:14:55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全小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灵道德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 全小娇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应是全面、和谐的。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生动活泼的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既关注他们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态度,树立其学习信心,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走向心灵的德育,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走向心灵的德育,就是要求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以关注儿童心灵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反对目中无“人”的教育,反对把教养与教育割裂开来,反对不能激起学生感受体验的形式主义的活动,要求教师成为有情感素养和能力, 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人的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情感的培养不应被视为局部的狭隘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而是儿童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等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只有在儿童体验着这些道德情感,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时,道德概念才能变为道德信念。情感的培育不是靠理论的灌输,故意的和人为的做法,而是需要营造丰富的情感环境。情感环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师要成为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人。教师教育力量是学校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是教师的行为和个性。教师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的领域,是教师素养的本质。如果不去掌握细腻的对周围世界进行情感——美感观察的方法,就不能当一个教师。例如,在教学《看我多精神》时,我们必须在学生面前做正确的站、立、走的示范,然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内心的真实体验,我们只有通过和学生有一个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通过心灵来感觉学生,要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他们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就越大,学生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立的学习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使人性养成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直指心灵的德育教育,在构建时就要求以体验式为主,那么,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就发生在德育对象的自己身上,让各种内心体验发生在德育对象的自己心中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直击心灵,涤荡灵魂,才能不断地做好学生人生的“指明灯”。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心灵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