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民立极
——陈献章的“美俗”策略

2016-03-13 09:24高美玲
关键词:心学教育

高美玲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为生民立极
——陈献章的“美俗”策略

高美玲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陈献章一直关心着天下苍生,以化风正俗为己任。他设帐授徒,培育人才,转变士子求学观念;他关心民生疾苦,以脱胎于儒家传统道德精神的心学观念影响地方官宦,希望救民于水火;他身体力行追慕先贤,呼唤治世能臣和忠勇先烈,警醒世心。陈献章的“美俗”策略体现了“为生民立极”的人生情怀。

关键词:陈献章;美俗;心学;教育

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诗人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广东新会县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重要人物,也是死后得以从祀孔庙的岭南第一人。他上承陆象山心学统绪,下启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对明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陈献章少怀救世主张,具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他虽然一生没有真正踏入仕途,但一直心怀天下,以化风正俗为己任,怀抱“为生民立极”的人生抱负,以学者、素民的方式为当朝社会风气的好转贡献着一己之力。

荀子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陈献章身处山林,不能登庙堂之高,无法美政,他选择了美俗。因为几番进退,看得非常明白,不管进退之路如何不同,但都可以有成就有作为:“夫士能立于一世,或以道德,或以文章,或以事功,各以其所长。其出处语默、进退去就不能皆同,亦不期于同也。”[2]154又说“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学者能辩乎此,使心常在内,到见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2]66陈献章看重的“大本”是道与仁,圣人立此以教万世。陈献章也正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践行着圣人的主张。他说:“三代以降,圣贤乏人,邪说并兴,道始为之不明;七情交炽,人欲横流,道始为之不行。道不明,虽日诵万言,博极群书,不害为未学;道不行,虽普济群生,一匡天下,不害为私意。”[3]89面对此种现实,陈献章身为一代贤人,无法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他的策略是“洗人心”,让人世没有污浊。为此他不仅写下《洗竹三首》,其二云:“洗竹洗荒枝,洗心洗狂驰,老夫无可洗,抱膝洗吾诗。”[2]515,更作《洗心诗》“一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洗之又日新,百世终堂堂。”[2]316而在为朋友罗伦题画时,又忍不住写下“大流无此奇,偶值银河倾。愿回银河流,免与世浊并。一洗日月光,再洗天地清。何止天地清,万世无甲兵。”[2]284他要通过不断的清洗,洗去心灵上的尘埃,洗去日月上的阴霾,洗出一个天地清明的新天下,使天下再还复圣王之政教时代,并使之百世、万世长存。

一、兴学施教洗士心

教育是陈献章“美俗”、行道天下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天下风俗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教。”[2]31走出阳春台,陈献章即开始设帐授徒,力图通过教育培育人才,挽救世道人心,实现“正淑人心,正风俗,扶世教”之理想。他写下《古蒙州学记》、《程乡县儒学记》、《程乡县社学记》、《重修梧州学记》、《恩平县儒学记》、《新迁电白县儒学记》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教育主张。他在《龙冈书院记》中如此评说教育:“孔子不得其位,泽不被当世之民,于是进七子之途于杏坛而教之,择善力行,以底于成德。其至也,与天地立心,与生民立命,与往圣继绝学,与来世开太平。若是者,诚孔子之教也。大哉,教乎!”虽表面说的是孔子,但未尝不是陈献章自己的心曲剖白,为他设帐授徒做了很好的注解。他曾批评求学之人:“学止于夸多斗靡,而不知其性为何物,变化气质为何事,人欲日肆,天理日消,其不陷于禽兽者几希矣。”[2]77又认为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之处。而教育恰恰解决的是人才人心的问题,人心善,世间自然有清流,政治也会逐渐清明,施教兴学就可以改变人沦落为禽兽的现状,转变士子的求学观念。

“学而优则仕”,士子求学,将来都想着要去做官。但做官是为己还是为人,目的不同,结果大相径庭。陈献章认为从古到今学校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有不同,原因在于“人”。他说:“学校一也,所以有古今之异者存乎人。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子曰:‘古之仕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已。’”[2]39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的道德完善而学习,出仕是为了苍生;而现在求学的人却是为了别人的赏识而学习,出仕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权势富贵。针对社会上这种不良的求学风气,陈献章呼吁士人“学为己,仕为人”。他指出:“学校之设,其重在于得人;学之道,其要在于为己;古之名世者,舍是无以成德。”希望士人求学为了自身的提高和完善,为了将来自己可以与民多谋福利、多做善事,否则将来无法以德行名于世上。陈献章在后来所写的《潮州三利溪记》又一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学为己,必然仕为人,断无可疑。陈献章批评追逐名利的思想,认为因追名逐利而浪费人生大好时光不仅可惜,甚至十分可悲。他自己明确表示:“人一身与天地参立,岂可不知自贵重,日与逐逐者为伍耶?某别后更无他,惟一味守此。”[2]229在陈献章看来,人是有自我价值的,与天地参立,不能只追求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要确立人在宇宙间的价值。他教育弟子不仅要学为己,还应该有立世之术,为人不可自我轻贱。他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的资质品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告诫弟子贺钦学圣贤,不能只是临渊羡鱼,一定要退而结网,真正去身体力行,否则会废弃:“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若道只是个希慕之心,却恐末梢未易凑泊,卒至废弛。”[2]133要求他“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2]135;肯定谢元吉有建功立业之心,但希望他心境更加广大:“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着一物,则有碍。且如功业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业上,此心便不广大,便是有累之心。”[3]85陈献章教人,以道为大。以此教人,无怪乎朋友罗一峰说:“白沙观天人之微,究圣贤之蕴,充道以富,崇德以贵,天下之物,可爱可求,漠然无动於其中。”[3]79黄宗羲对此深表赞同:“信斯言也,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之所激,远矣。”[3]79弟子多刚正,不慕名利。弟子贺钦、史桂芳等也跟老师一样以自身的行为影响了当地的世风。《明儒学案》之卷六《白沙学案下》有载:弟子史桂芳激发属吏,言辞慷慨激昂,令素有贪名的官吏幡然改悟。另有不嫁养父之孝女,先生亲自上门躬拜孝女,民俗为之一变。陈献章的学说对当时士子求学的心态、动机产生了很大冲击,影响了很大一批读书人,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明代文人读书求富贵利禄的不良风气。

二、交游唱和治宦心

陈献章关心民生疾苦,面对旱灾水灾连年不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状况,他写道:“去年无雨榖不登,今年雨多种欲死。农夫十室九不炊,天道胡为乃如此。自从西贼来充斥,一十九年罢供忆。科征不停差役多,岁岁江边民荷戈。旧债未填新债续,里中今有逃亡屋。”他忍不住发出天问:“安能为汝上诉天,五风十雨无凶年!”[2]319与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样具有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但陈献章没有仅止于写写诗句,发发牢骚,而是尽力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虽是享有盛誉的儒者,但作为一个林下士,陈献章只能以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地方官宦,以求政治修明,救民于水火。白沙心学主张“诚”,他认为“诚”相当于道之本原,“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而“诚”又存在于人心,假如君子具有此心,“则何万世之不足开哉!”[2]57“诚”是儒家道德精神价值本原,陈献章由此为白沙心学找到了理论依据。他委婉劝诫地方官员治民以“诚”,“诚则不言而民信,无为而化成。观于明道先生治县,则可知用智之不足贵矣。”[2]210“诚”即忠诚信实、虚明敬一、忠信笃静,实行仁道。陈献章认为治理地方不难,治民不如治吏。“吏”如能待民以诚,不欺压百姓,劝善惩恶,不需要什么智谋就自然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修政教、以民为上、惩戒贪官污吏、薄赋税、少徭役、明人道、晦鬼道,都是“诚”的重要内容。陈献章是借助与官宦的交游唱和来表达这些主张的,他在复陶廉宪的书信中提出:“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得民之要道也。”[2]141发现“今令之所急者,薄书期会而已”的现象,陈献章也忍不住批判:“政教不修,何以为邑?徒食七品之禄,以在民上,安能使阴阳和,风雨时乎?”[2]105认为“贤守”应该做到:“不敢怠于其职,夜以继日,孳孳犹恐弗及。如此者,今之所谓贤守也。”[2]203对刚到广东任职的丘侍御更是坦言相告:“闲居窃闻广右之积弊甚矣,斯民之望治切矣。树公道,明赏罚、去故即新,使人人尽力于所事而民被实惠,正今日图任之盛意,亦公之能事也。”[2]136他的这些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官员的认同,他们也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大都深受百姓爱戴。师事陈献章的广东著名循吏丁积爱民养民、节俭清廉,敢于为民请命:“量入为出,岁输以还,使民不知有役,民甚赖之。时有横征虐民,必蹙眉曰:守令之政在养民,坐视其困而不救,安在其养民也。力请罢之,虽以此得罪,不恤也。”[2]34普通官吏请托写文做记之类,陈献章都不太愿意写,有时请学生代笔,有时也会拒绝;但是对素有政声的贤官良吏,陈献章愿意为他们写记做传,甚至主动请缨:“明府善为邑使,百姓歌之。老朽虽不习于辞,尚能为明府执笔作《循吏传》,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也。明府宁不许我耶?”[2]207对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的丁知县,陈献章不仅替他写钟铭、族谱序、谢雨文,而且写有行状、祭文、庙疏、庙记等,另有诗多首。陈献章大写特写丁知县,旌表之意不言自明。陈献章之所以多与官员交游唱和,官员来访也愿意接见,写文表扬善举,表达对贤官良吏的敬重之情,是因为希望通过他们的治理,给平民百姓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稳定祥和的生活环境,达到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目的,可谓用心良苦。

三、 追慕先贤醒民心

为扭转世风,陈献章追慕先贤,传承其精神以警醒世心。他作《乡贤咏七首》,赞颂乡贤7人,有学者、将领、官员、义士等,分别是以救国救民、复兴民族为己任,上疏《中兴自治万全策略》十论的马持国;倾家纾难,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用沉香木代替头颅续成全尸的宋义士伍隆起;因仗义排解乡间纠纷、遭权贵诬告、被发放辽阳充军13年的新会学者黎秫坡,以及孤高贤达的罗希吕,刚直不阿、为黄斌所杀的周脩,为官清廉的马晞骥。这些乡贤的被歌咏,无疑对乡民起到表率激励的作用。他也赞颂唐代与安禄山作过殊死斗争的英雄豪杰们,有坚守孤城抵抗叛军的张廵、援绝城孤力不任的许远、威武不能屈的南霁云;他对岭南治世能臣张九龄、崔与之推崇有加,誉二人为“泰山北斗”。同时,不断地登临厓山,书写厓山。不仅自己去登,还带领弟子、陪伴友人、官员登临。据不完全统计,他诗文中提到厓山的有数十首。他一次又一次地登临厓山,背后应该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岭南学研究专家珠江学者左鹏军先生如此评价:“陈献章对于厓山精神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已经非常深入全面,厓山及有关人物、事件中所蕴含的忠义、节烈、英雄精神得到了空前突出的强调,其中对于神州陆沉、华夏易主、君臣共命的感慨凭吊之意也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4]陈献章“少读宋亡厓山诸臣死节事,辄掩卷流涕。一日读孟子‘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慨然叹曰:‘嗟夫,大丈夫行己当如是也。’”[2]868陈献章所处的年代恰是与外族争斗很激烈的时候,正统二年,朝廷发兵征讨云南,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正统四年,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发生叛乱;正统十四年,瓦剌进犯中原,发生“土木之变”,英宗亲征被掠。这难免会使他更多地想起那些抵抗外族、忠勇神武的英雄们,想起救国于危难、力挽狂澜的治世能臣,想起明道明心、为人安身立命的学者们,他们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移风易俗的良苦用心无疑也在此得到彰显。

陈献章在咏叹这些男子汉、大丈夫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表彰那些虽手无缚鸡之力却一身正气的女流。书写距其千年的韩庄二节妇,赞颂她们“心事如青天白日,皎乎其不可尚;辞气如大冬严雪,凛乎其不可犯。”[2]76这二位女子虽地位悬殊,却都能临危不惧而死于“义”。在当朝人欲横流、天理日销的时候,陈献章带病为千年前的节妇作文,是呼唤这种气节在明朝内外交困的土壤里能够落地生根,成为社会的潮流。黄士俊《重修白沙乡祠碑记》评:“先生自幼器度超人,每读忠孝节烈之传,辄奋然起。”[2]950他不仅提倡“忠孝节烈”,还积极参与其中,处处做出表率。陈献章重视孝,他也是个孝子,悉心照顾母亲唯恐不周,时常担心自己先母亲而去。《明史·陈献章传》云:“母亲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陈献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关心弱者、爱及世人,以自己的行动移风易俗,改善环境,也深刻地影响了周围的人。弟子贺钦响应老师的主张,他说:“有一世之俗,有一方之俗,有一州一邑之俗,有一乡之俗,有一家之俗,为士者欲移易之,固当自一家始。”又说:“世风不善,豪杰之士,挺然特立,与俗无拗,方能去恶为善。”[3]101贺钦赢得了时人的尊重,边将不忍欺骗他,城中乱卒不仅不入其坊,且听他劝谕解散。弟子如此,老师的影响更是非同一般:“先生虽穷为匹夫,道德之风响天下,天下人心潜移默转者众矣。譬诸草木,一雨而萌芽者皆是,草木盖不知也。其有功于世,岂下于救洪水驱猛兽哉!”

四、结 语

陈献章虽远离朝堂,但一直心怀家国天下,努力寻找着改变世俗人心的策略。他以化风正俗为己任,独开门户,创立“自得”之学;广收弟子,自成“江门学派”。他承继了往圣绝学,为生民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改变了世道人心,肝胆相照着他热爱的国家、黎民,达到了一个儒者所能达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0.

[2]陈献章.陈献章集[M].孙海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3]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左鹏军.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的发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24.

[责任编辑李夕菲]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课题——岭南先贤陈献章诗文集编校”项目(批准号:2016GZY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美玲(1974—),女,山东金乡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48.1;I20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6)02-0023-04

猜你喜欢
心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党性修养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