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琼,刘立春,沈红霞
(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微课教学在多批次电化学实验中的改革尝试
程 琼,刘立春,沈红霞
(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微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我们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电化学分析实验中采用微课教学手段,进行多批次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有感观的体验,而且又能提供给学生分层次的教学。微课是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且自己制作的微课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适合在实验教学中应用,采用微课教学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多批次实验
《仪器分析》是应用各种理论、仪器以获取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信息的一门学科,它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仪器分析》课程是我国高校化学和近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仪器分析实验》是与之相配套的实验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组成和操作方法,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引起了化学教师的广泛关注[2-5]。《仪器分析实验》有它的特殊性,完成实验过程需用到大型分析仪器。我们学校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开设的专业有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还有南湖学院的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专业, 都在同一学期内开设,学生实验采用小组循环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保证了一定的教学质量,但对教师来说重复性太高,有的教师重复率达到近40遍,导致教师教学到后面的批次时积极性不高,产生厌烦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印象不深,无法从根本上区分学生的掌握实验技术的程度。为了克服这个不足,本次在《仪器分析实验》的电化学实验中率先尝试微课教学方式。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形象、直观和随时学习的作用[6]。将微课可制作成多媒体图片、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分层次介绍仪器的结构、组成以及仪器操作的流程,并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这样学生实验之前对实验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实验进行过程就会做到有条不紊[7]。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了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效果做了一定的探讨。
微课是指使经过教师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一种教学手段,围绕着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意义非常大,有时一个短小的微课比传统教学上几十节课的作用还要大[8]。在本轮实验中,我以仪器分析实验中的电化学实验为尝试对象,实验的内容是“循环伏安法测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和示差脉冲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含量”,由于实验的内容较多,老师要讲解的内容也较多,我尝试了微课教学的形式,分成几个微课形式,有电化学仪的原理与方法、循环伏安法与机理研究、示差脉冲法与应用,将传统的教学教学方式与微课相结合,采用课件与声音、视频相结合,突破教师传统的讲课形式,教师的电子教案、自行编制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源,对所授课的学生来说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制作时以本校的所具有的仪器型号为基础,如我们已有的仪器型号有CHI660A、CHI660D、CHI440A、CHI842B,说明各个不同仪器型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微课的关键点是要从学生需掌握的角度入手,从实际出发去制作微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微课教学的特点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的学习方式。从微课的形式上来说,既能在课堂上进行,也能在课余时进行;既能在手机上进行,也能在电脑上进行;从微课的内容上来说,既能是旧知识的温习;也能是新知识的预习;既能是对某一个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也能是一个实验操作具体的说明,这就需要制作的微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实际内容,真正切实可行。
微课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使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点,按个性化方式按需组合,选择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学资源具有层次性,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内容是很小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尽管时间较短,但内容却是完整的。它既可灵活地查遗补缺,又能强化知识内容,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9]。相比较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更具有独立性。微课可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分成若干个层次的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差别化教育,分别制作微课,传递不同的知识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逐层探究的需要,我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我的微课制作侧重点用电化学方法对测定机理方面进行探讨,而对于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微课制作的重点在于应用,如何用电化学方法进行环境分析物的测定,这就是分层次教学的优势。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问答、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环节。微课的时长一般为 10分钟。因此,微课的原则是小而精,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内容很少,但逐步加深,实际效果并不差。微课还能反映在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的构造、实验的步骤等,它能考验学生在课前是否已经过预习,如我在微课中,如果讲到某一知识点时,如讲到配制好溶液后测定时,可插入一些提前设置好的小问题,如“烧杯要不要干燥?”、“三电极之间能否接触?”、“溶液中的入氰化钾的作用是什么?”等小问题,提醒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以注意,如在讲完原理后,可插入问题“电化学测定能否用于定量分析?”等问题,而且微课可随时停下来,等学生思考过后,回答完问题再继续,由于微课的内容是老师精心设计过的,通过微课教学,与学生形成互动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基于微课资源库的区域网络教学方式将大有作为。
微课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提高实验演示的视觉体验,强化实验效果。利用多媒体视投影仪将实验仪器直接投影放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构造细节、仪器规格、使用方法,强化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示范作用,如电化学工作站的电极接头,分别有红、绿、白、黄、黑,分别讲清楚各自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在实验前获得过程直观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达到增强实验效果的作用,并通过快录慢放或者暂停定格技术,给学生预留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详细地了解实验过程的细节,有利于开展实验工作[10]。微课制作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下载一些动画技术模拟视频,演示实验过程,将动画模拟与真实实验相结合,重复展示实验现象发生的全过程,增强实验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相互联系的知识点的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体系的作用。由于微课的短小精悍,也可以鼓励学生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基础上,对知识点的把握,创作成微课,以供师生共同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实验之前就能够做到对实验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起到了很好的预习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次微课教学在仪器分析实验中进行了尝试,经过我校生化学院和南湖学院一届学生三十二批次的实践,以视频方式展示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 李赞忠,乔子荣.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新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3):69-70.
[2] 谷苗苗,姚开安,周爱东.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90-192.
[3] 吕海涛.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3):16-18.
[4] 马祥英,陈其锋,许海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76-78.
[5] 张培敏,陈恒武,郭伟强,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化学,2007,22(2):10-12.
[6]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开放教育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10.
[7]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1.
[8] 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9]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10]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Micro-lecture Application on Multiple Batch Teaching of Electrochemistry Experiments*
CHENGQiong,LIULi-chun,SHENHong-xia
(College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Zhejiang Jiaxing 314001, China)
Micro-lecture is one of new teaching resource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ones. The micro-lecture method has been used into experiment teaching that needs to be repeated for multiple batches of students in 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micro-lecture c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sensory experience and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practice, and i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an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or students who are able to use the micro-lecture whenever and wherever possible. The micro-lecture has better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and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students to study experiments. Meanwhile, the use of micro-lecture method can reduce the repeated insignificant labor work.
micro-lecture; video teaching resources; multi-batch experiments
嘉兴学院教学改革项目(No: 70115029)。
程琼(1964-),女,教授,分主要从事分析化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O639
A
1001-9677(2016)021-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