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包容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016-03-13 01:37高汪洋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6期
关键词:包容性金融服务金融

高汪洋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2)

1 什么是金融包容

国内的学者通常将“financial inclusion”译作“金融包容”或“普惠金融”。王国红(2015)认为,普惠金融主要指惠及普通大众的金融体系,其目的在于帮助全社会实现机会均等和公平正义,带有明显政策含义。普惠金融的概念易使人误认为其首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超出了金融的原本内涵。而金融包容,则更多地强调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旨在强调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至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从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金融包容较之普惠金融,表意更加客观与中性。

早期研究中,对金融包容的研究着重于与其相对立的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概念,即金融包容受制的原因。Leyshon和Thrift(1995)最早从地理排斥的视角,针对银行关闭分支机构影响了民众对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将金融排斥定义为某些阻挡特定社会阶层或人群获得正规渠道金融服务的行为和过程。Conroy(2005)认为金融排斥是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的现象。欧盟委员会在2008年将金融排斥定义为,人们难以获取或使用主流金融市场上,满足其需要并保证他们过上正常生活所必须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Kempson和Whyley(1999)较为全面的从五个维度考察了金融排斥:(1)机会排斥(access exclusion),偏远的地理位置或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将部分群体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2)条件排斥(condition exclusion),指一些金融限制条件将部分有需求的人群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3)价格排斥(price exclusion),指金融产品的价格超过部分群体的支付能力,从而将其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4)市场排斥(marketing exclusion),指对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定制上,将部分群体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5)自我排斥(self exclusion),指部分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产生遭到拒绝的预期,从而自行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周立和胡鞍钢(2002)较早在国内使用“金融排斥”的概念,认为金融覆盖度较低的地区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较多的非生产性借贷以及风险成本的特质性导致金融资产缺乏流动性,导致金融排斥的产生,降低了该地区的金融普及性。

上述研究从对立面的角度揭示了金融包容的内涵。金融包容与金融排斥可视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排斥揭示了金融包容提出的根源,金融包容则从正面探讨如何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

联合国在2005年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了“包容性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这一概念,强调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其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并同时归纳了四个方面金融包容的目标: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健全审慎监管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世界银行认为,金融包容是指广泛获得金融服务,且没有价格、非价格方面的障碍,其衡量指标是存款、信贷、支付、保险等金融服务的可获性。Sarma和Pais(2008)将金融包容定义为保证在经济体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有效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的过程。该定义认为有效的金融服务包括三个维度,即渗透性、有效性和使用性。纵观金融包容这一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很明显观察到,信贷的可获得性是金融包容关注的重心。然而金融包容并不意味着不惜成本和代价使所有人都获得信贷服务,而是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来保证受金融服务排斥的群体逐步获得他们需要的相关服务。

2 如何度量金融包容

2.1 金融包容指标的选取

Beck et al.(2000)对金融服务的可接触性进行测度,此后又扩展了测度范围,并提出了实际测度金融服务的8个指标,包括4个可接触性指标和4个使用效用性指标:每百平方公里金融网点数;每百平方公里ATM数;每万人ATM数;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人均贷款/人均GDP;人均储蓄/人均GDP;每千人贷款账户数;每千人储蓄账户数。这一指标体系为金融包容的后续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Sarma(2008)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构建方法,首次从多维度综合构建金融包容指数。她选取地理渗透性(banking penetration)、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和产品使用的效用性(usage)等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不同国家的金融包容状况,其中地理渗透性用拥有银行账户的人口比例表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用人均所拥有的银行营业点数或ATM机数表示,产品使用的效用性用存贷款的GDP占比表示。

Arora(2010)构建了银行服务范围、便利性及成本等指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进行比较。银行服务范围用银行分支机构数/万人和分指数/区域面积表示,便利性用可开户或贷款机构所在地、开户金额下限、账户余额下限等表示,使用成本用贷款利率、账户管理费用、银行卡年费等表示。

除了以上几位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一些组织机构也对金融包容指标的衡量框架进行了规范。金融包容全球合作伙伴组织(GPFI)在2012年6月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提出了金融包容基本指标(Basic Set of Financial Inclusion Indicators)。金融包容联盟(AFI)成立了金融包容数据工作小组(Financial Inclusion Data Wording Group,FIDWG),同样尝试对成员国金融包容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在其成员国中进行测试。

2.2 金融包容指数的构建

Sarma(2008)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计算方法,提出金融包容性指数(IFI)的测算方法,从多个维度来构建金融包容性指数。先将某一维度的指标di单位化,,其中Ai是实际值,Mi是最大值,mi是最小值。0≤di≤1。

随后Sarma(2010)对自己构建的金融包容性指标中的权重进行重新修改,然而其采用的主观赋权法,由于主观性而受到争议。对于赋权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多采取变异系数赋权法。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分别计算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σi,则变异系数为,并进行求和,最后得到个指标的权重,于是。用变异系数来衡量各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可以消除指标的量纲问题,该方法渐变可行且具有客观性。

Chakravarty和Pal(2010)对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另一种拓展,与IFI指数相似,CP指数在i维上的指标为,其中0<r<1,是一个常数,它可以理解为包容性敏感度的参数,当Ai,Mi,mi给定时,若r值下降,di就上升。最终的金融包容指数与Sarma的IFI指数相比,CP指数标准化、单调性、齐次性以及差值随水平值增大而减小等四个公理化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在了解某个地区金融包容性的总体状况后,发现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的潜力所在。

3 金融包容作用与影响

Beck et al(2008)利用跨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促进金融包容能实现收入公平、减少贫困,且金融体系越发达,收入不公平下降和贫困减少越快。Cyn-Young Park(2014)使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世界发展指数、全球金融数据库数据,运用IFI指数的构造方法,以全球176个国家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均收入和金融稳定性同金融包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赡养率和贫困率同金融包容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收入不平等与金融包容程度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国际上的主流研究结果基本认同金融包容有助于减少贫困现象,能够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增强社会包容性。而且金融包容和金融稳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国内关于金融包容的实证研究里,王婧和胡国晖(2013)根据2002-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在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包容指数,对中国包容性金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建立模型检验中国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第一、二产业拉动率以及公路里程数与金融包容指数呈正相关,且影响显著,增加交通便利程度和提高第一产业拉动率对于提高金融包容指数作用相对更大。应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协同推进金融包容的发展。

陈三毛和钱晓萍(2015)比较了目前测算地区金融包容指数的不同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Chakravarty和Pal指数方案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7-2012年间金融包容性水平及其变化,实证发现,中国绝大部分省份的金融包容性水平都有进步,尽管进步程度不一;各个省份的金融包容性水平相差悬殊,在地区之间表现为东部居高、西部居中,而中部居下,各个省份金融包容性水平提升空间和潜力也各有差别。

4 简要评议

随着金融包容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对金融包容的研究也愈发广泛和深入。从研究的背景来看,金融包容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对这一问题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不丰富,研究成果还不够系统。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对于金融包容定义、内涵和发展等方面研究较多。其中,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金融包容程度评价与提高金融包容的政策建议上。研究方法上,仍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对于度量方式和手段以及经济后果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实证研究中,以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实证分析金融包容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特定区域的研究仍然不多。目前不同研究对于金融包容影响的检验结果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指标构建的方式不同,数据使用和计量方法也存在差异。在金融包容的指标构建问题上,由于选取受地域性主观性影响较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金融包容指标。计量方法上,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并不能很好地考量,难以准确确定影响金融包容的关键变量,因此还需要采用先进的计量方法。相信今后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指标构建不断趋同合理,计量方法的不断改进,对于金融包容问题会有更加深刻的研究。

[1]Arora,R.Measuring financial access[J].Griffith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es,2010.

[2]Beck,T.,R.Levine&N.Loayza.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261-300.

[3]Beck,T.&M.Peria.Banking survives for everyone?Barriers to bank access and use around the world[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8,22(3):397-430.

[4]Cyn-Young Park and Rogelio V.Mercado.Financial inclusion,poverty,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Asia[J].ADB economics,2014.

[5]Conroy.J.APEC and financial exclusion: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collective action?[J].Asia 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2005,(1):53-80.

[6]Charkravarty,S.R.&Pal.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an axiomatic approach[J].Indira Gandhi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0.

[7]Kempson,E.&C.Whyley.Kept out or opted out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J].the Policy Press,1999.

[8]Leyshon and Thrift.Geographies of financial exclusion:financial abandon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5:312-341.

[9]Sarma,M.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R].ICRIER Working Paper,2008:215.

[10]Sarma,M.&.J.Pais.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a cross country analysis[R].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y Association,2008.

[11]王修华,何梦,关键.金融包容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11).

[12]陈三毛,钱晓萍.中国各省金融包容性指数及其测算[J].金融论坛,2014,(09).

[13]王国红.中国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01).

[14]王婧,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2013,(06).

[15]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包容性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