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广华++赵婷++张敏++吴向阳
摘 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枯燥乏味,死记硬背”转变为兴趣所在,一直是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师探索的课题。作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和改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为多元化考核方式四个方面,阐述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和感悟。
关键词: 生物化学 青年教师 体会和感悟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本质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涉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变,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理技能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1]。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多年来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死记硬背”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1.明确教学目标
很多老教师在听完青年教师的授课后,多数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本节课授课的重点、难点在哪?”是的,这是青年教师的通病,一股脑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一条条讲完,忘记了本次课的重点要放在哪。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授的目标,而且是学生学的目标。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青年教师在每次课之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将本次课的内容转化为学习的目标。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醒自己,我本次课的重难点在哪,如何突出重难点,如何分配教学时间,而且有助于学生熟悉在本次课中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哪,哪些内容只需要作简单了解。
2.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才会高兴去学,才不会为了学而学。教师应该做的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将“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
(1)问题引导为主的教学
通过对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rning)[2]这一教学方式的学习,我们将其引入到了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引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的学习。如:在讲解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时,重点讲解氮元素。从氮元素在蛋白质中的平均含量,进而引入了蛋白质的量与氮元素的量之间的换算公式。针对这一公式,我们引入“三聚氰胺”事件。那么该事件的发生,企业是钻了什么空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入三聚氰胺后蛋白质的含量就高了?进而给出答案:企业在测定蛋白质含量时用的是凯氏定氮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比较原始,是将样品全部消解测定其中氮的含量,无法将蛋白质中的氮和无机氮分开。也就是说通过外源性三聚氰胺的加入,导致在测定时氮的含量升高,从而蛋白质的含量就高了。那么,同学们在知道了背后的原因后,是否可以设计一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弥补这一空子呢?那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蛋白质章节的学习,通过学习,相信各位学生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生活实例和形象比喻教学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使学生从云里雾里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激发其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在讲解直链与支链淀粉时,可结合生活中到底是吃米饭容易饿,还是吃面条容易饿;在讲解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可逆抑制中的竞争性抑制时,可将其与“抢椅子”的游戏结合起来;讲解RNA反转录时,可将其与艾滋病联系起来,等等。
(3)列表对比+图示教学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较为庞大、繁杂,这对学生的记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表对比+图示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列表可帮助学生对比几种相近的知识点,图示可针对列表给出一些直观的图画。二者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比如:在讲解淀粉与糖原时,笔者就用一张表格(表1)列出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糖原的单糖组成、苷键类型、分子量、支链多少,同时就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糖原的支链化程度给出了直观的图示(图1)。
(4)变“满堂灌”为“大家说”
现有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即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尝试了变“满堂灌”为“大家说”、“大家做”。开辟专题课的形式,就某一专题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大家对于这一课题的认识及自己生活中实例,比如减肥与脂代谢专题。这种专题课的开设不仅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激发其学习热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较好地锻炼思维能力,而且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高校青年的教师应将自身的优点——较强的科研能力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应用于本科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例如:我们实验室长期从事环境毒理学及营养干预的研究。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中,我将实验室的最新研究结果:砷(As)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的联合毒性研究穿插其中,在该实验中,设置了空白对照、As、DBP、MBP、As+DBP、As+MBP、DBP+MBP及As+DBP+MBP暴露组,着重介绍了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对其毒性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进行这样分组,如果是你们进行实验,你们会怎样分组?为什么?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设计的严谨性,同时通过与其息息相关的环境污染物的介绍及其研究结果的呈现,激发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及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有利于学生的继续深造。
4.改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为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关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考核是很必要的。通过考核,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目前,很多教师在生物化学的考核中采取的是“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开展了多种考核方式:10%的课堂提问+20%的专题讨论+20%的课后作业+50%考核成绩。其中10%的课堂提问设置了随机课堂提问和加分竞答环节,通过提问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反馈;20%的专题讨论采用分组形式,由小组提出质疑、互评的形式进行打分,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思考的能力;20%的课后作业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与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相比,该方法更科学、合理且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玮.简明生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孙贺一,路振富.日本“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最新进展及对我们的借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