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中润
中学历史教科书既然属于出版物,理应遵循出版物的标准,又为教学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材料,知识内容理应科学、准确。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从课文表述和出版物所要求的规范化角度看,觉得美玉仍有微瑕。虽说瑕不掩瑜,但某些瑕疵可能会误导学生,笔者将发现的一些瑕疵列举出来,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引号使用不规范
标点符号虽小,但很有用处。书面语言要准确、清楚的传达文本意思,除了用词恰当、贴切,没有语病外,恰当运用标点符号也是不容忽视的。句中标点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很大不同。如果标点使用位置不当,则会给文本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误解。具体到历史教科书中所使用的引号上,引号之内的内容必定是照录原始材料、二手材料或者某人的观点与原话等,这些内容是不容随意修改的。对人教版《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发现在引号使用上有瑕疵,存在不规范现象,兹举几例:
(1)七年级上册第39页“阅读文字”栏目关于商鞅与贵族大臣的对话,教科书叙述为:
变法前夕,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他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成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秦孝公决定支持商鞅变法。
(2)七年级上册第103页“阅读文字”栏目关于曹操迎接许攸时说的话,教科书叙述为: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手笑着说:“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3)八年级上册第17页正文里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对部下说的话,教科书叙述为:
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引号一个基本用途是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文章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示人物的对话,需要引号标明,这样才能把它们和作者的话区别开来。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将别人的话或文章内容原封不动地加以引用,称为直接引用;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意思或文章内容,称为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话要用引号标出来,间接引用的话则不用引号。很明显上面举的例子是属于间接引用,因为商鞅等人说的原话并非如教科书所表述的那样,教科书编者因考虑到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把商鞅等人的原话加工成现代我们经常使用的白话文。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教科书却使用了引号,当属直接引用,表明了引号内所加工的白话文为商鞅等人的原话。学生非常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商鞅等人所说的话与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差不多,这是违背材料的引用原则的。但细品人教版《中国历史》的间接引用的做法也有,且很好。比如七年级上册第21页老百姓咒骂夏桀的话,教科书是这样叙述的:
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这句白话文就是教科书编者加工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而来的。或者编者为了不削减原始材料等的味道,采用直接引用,注解出现代意思。比如七年级下册第9页唐太宗对魏征大为恼火所说的“会须杀此田舍翁”一句,编者就在教科书下面注解了现代意思。
以上举例都是教科书横排文稿使用引号不规范现象,在教科书《中国历史》里还有一个“文献资料”栏目,采用的是竖排字。在这栏目中,所使用的引号存在不规范现象,七年级下册第35页引用李白的诗句和第100页引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军机大臣的话都采用的是竖排使用的单引号“‘”。
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如果只用一个引号,就用双引号。在双层引号的使用情况下,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但不论横排、竖排,出版物中的引号都应遵从“外双内单”的要求。教科书竖排里仅使用了一个引号,按照规定则应改用双引号““””才符合规范。
二、数字使用不规范
为了让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两种数字的书写在中文出版物上得到规范,以能科学、准确使用,国家制定、颁布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我们对人教版《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发现教科书在表示时间的数字用法上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下面就发现所得,试举几例:
(1)七年级上册第67页的“导入框”栏目中,教科书叙述为:
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2)七年级下册第114页的“自由阅读卡”栏目中,教科书叙述为:
1771年九月,乾隆帝还在此庙为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这一标准,在表时间上,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要求使用汉字的情况是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的月日;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这类纪年不应与公历的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以扩注公历。显然,用“五月”、“九月”与表公历的年份存在混用,并不规范。
三、引文出处不规范
引文出处是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引文规范化传递着科学而严谨的治学精神。但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为例,在引文规范上却存在瑕疵:
(1)第103页“文献资料”栏目所谈到的“电视和计算机的推广使人们比以前更便利和更快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仅仅标明出自“一位美国历史学家”。
(2)第111页“文献资料”栏目里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创新风格的就是爵士乐了”的这段话出处也仅仅标明“一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更甚者有的“文献资料”栏目竟然省略了文献的出处、来源,第90页“文献资料”栏目里的“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的这段话就没有任何文献来源信息。仅仅以“一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似的文献出处似乎显得这些材料不够权威和缺乏依据、底气不足,学生有理由怀疑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假使明确标注出处倒显得教科书的自信之处,出处是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来源等信息,又有助于学习者深入理解,这是科学而严谨的精神。为了“使学生学到准确、规范的历史知识,而不是错误的历史知识”,对现行实验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点存在的不规范之处,还需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