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翠
教学内容:人教版必修一Unit 4Earthquake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
课型:语言知识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定语从句的概念、句法结构和作用,以及先行词和关系代词的位置和作用。
2.掌握关系代词that,which,who,whose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正确应用关系代词that,which,who,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
德育目标:1.通过模仿、操练和观察,学会演绎和归纳定语从句的基础知识。
2.通过游戏,学会合作,建立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趣味和实用性。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定语从句的句法作用和结构,特别是关系代词的正确使用;
2.作定语用的关系代词whose的用法。
三、学情分析
语法向来是学生头痛的一项内容,而定语从句在历来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掌握这一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为普通生,英语的基础较差,传统的语法教学基本以呈现理论为主再辅以练习,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够,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应融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新事物,于是我考虑借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
运用数学中简单的集合概念帮助解决英语中的复杂语法。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创新思维,联系生活采用讨论、协作、探究的小组活动和语法规则自主归纳演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五、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资源、自制音像等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扩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六、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找出前面课文中出现的定语从句。
2.学生课前预习定语从句的讲解和试做导学案上的习题。
3.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Step1.通过数学课中的交集概念导入本节课。两个句子没有一点关系不可能结合在一起,这与数学课程中的交集概念非常相似,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定语从句合并过程具体、直观。
Step2.教学过程:
1.让学生观察例句:Mr.Smith is a teacher.He is very strict.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数学交集这个概念。让学生回答观察的结果,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之后,用红色粉笔画出两个句子的相同部分:Mr.Smith is a teacher.He is very strict.总结:先要找到两个句子连接的纽带、桥梁。归纳为:找。
2.思考如何把这两个句子连接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既然两个划线部分意思一样,能不能替换?He在句子中承担什么成分?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替换?如果用关系代词替换它,应该用哪一个关系代词?替换之后,句子就会变成:Mr.Smith is a teacher.Who is very strict.总结:要用关系词完全替换划线单词归纳为:替。
3.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之上,合并定语从句就水到渠成,把替换的句子跟在另外一个划线单词后面,这样定语从句“Mr.Smith is a teacher who is very strict.”就做出来了。这一步归纳为:跟。最后提出问题:划线的a teacher在定语从句中把它称作什么?定语从句的主句是哪一部分?定语从句的从句是哪一部分?先行词等于关系词吗?总结:1.定语从句的四大要件:主句、从句、先行词、关系词。2.先行词等于关系词。3.以小组形式做练习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九、课后反思
以往常常采取用“定义—讲解—释疑—练习”的方式教授定语从句,很难提供利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进行真实交际的机会。我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入剖析学情和语言习得的规律,大胆尝试语法教学的形式,坚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二是将语法教学放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三是在坚持提高语言交际的流利性的同时,注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鼓励学生张口说,不怕犯错误;四是语法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第一次正式学习定语从句,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时偶尔接触到定语从句的句子,有一定的语感;但是对于句法结构并不了解,尤其是定语从句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是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本节课上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了解和初步把握关系词的作用和选择尤为重要。据此,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分四个层次):概念、结构、功能、操练。每一环节都遵循“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精神,打开了通往定语从句的大门。通过不同的形成性评价表明,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教学的“留白”和“悬念”也很重要,这节课中我有意地在例句中出现只用which和whom的情况,没有刻意强调总结,也特意留出that是否有特别用法的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课堂教学虽结束,但学生的思考才开始延伸。
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得很顺畅。当然,真实的课堂可以说瞬息万变,总会有突发事件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不可能一切都在设计之中。我把这些意外看做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挑战,同时教学要根据学情、教情变化和调整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