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本刊记者 刘小柏
文_益网小记者 扶钰斌
郑有群:富而有爱,乐施好善,不忘桑梓
文_ 本刊记者 刘小柏
郑有群授受采访
这些年中,他已捐款60多万元支持龙楼的教育事业,20多万元资助贫困户和低保户,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大学梦,帮助五保人员、老人、困难家庭。
郑有群是文昌市龙楼镇红海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美名远播的农民企业家。在其位谋其政,郑有群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赢得村民赞许。如今,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公益活动上,关心家乡的教育,关注老师的生活,对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给予援助,成为人们口中的“红海好人”。
很早之前,通往红海村的路是一条泥土路,晴天坎坷不平,尘土飞扬,阴天坑洼积水,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红海村的经济发展,郑有群一上任,亲自上阵,一边组织群众修路,一边到处筹集资金修路。村民符和乐在接受随机采访时说,“郑主任上任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发动村民争取政府资金,当时政府的资金也不足,所以他就掏腰包。”
一直以来,红海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较低。郑有群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靠勤劳双手致富的农民企业家,他主动帮助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从资金、技术上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扶持。此外,他还将自己多年来积累出来的低风险石斑鱼养殖模式传授给村民,有力地带动了红海村养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他本人表示,“为家乡群众做事,带领家乡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追求。现在的红海村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今后我的思路是整合村里的资源,结合航天旅游主题来发展红海的乡村旅游业,如农家乐,休闲场所,促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推动红海村的新农村建设。”
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他仍感慨万分。小时候家里穷,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很差,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年纪轻轻就进入社会打工创业。如今,事业有成,生活条件好,他总是不忘告诫孩子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在工作之余,不忘关注红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尽心尽力。1995年中原小学成立学校董事会,郑有群、陈川平、冯在駮、周德范、吴缤缆五位先生荣任董事会成员,在他们的带头发动下,当地民众,外出工作人员,众志成城乐捐十五万多元,建成教师宿舍一幢,解决教师的安居问题,使教师安心教书,潜心育人。1999至2009年十年间,郑有群与陈川平先生多次邀请生意伙伴神村英二先生到中原小学参观,并发动神村英二先生等友人为学校捐款助学,共筹集二十多万帮助中原小学建成教学楼“友谊楼”,购买教学设施,大大改善办学条件,使本地区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除了关心校园建设,他还特别提倡尊师重道,关心教师的生活。每到教师节、中秋节、春节,他总会与校董成员、村委会干部到学校慰问,宴请教师,送上祝福。
对于孩子们的读书学习,他时常心牵肚挂,不管是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都会被邀请一起庆贺,并送上可观的礼金。如果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子圆大学梦的,郑有群都会慷慨解囊,无私帮助,为家长解决燃眉之急。
2000年道合村的林方玲同学从小学考上文中,一家人却为她的学费与日常生活费用发愁。郑有群义不容辞担起了义务,许诺该孩子从初中到大学毕业十年的学费、生活费都由他个人负责。山紫村的符永松同学,家中父亲长年生病,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个人的瘦弱肩膀挑起,2005年符永松从中原小学考取文中,一家人十分高兴。但很快又被学费与生活费的愁云笼罩,父母终日愁眉若脸,不知所措。郑有群先生获知此事后,立即应充全额支持。2011年永松同学荣升哈尔滨工业大学,郑有群又答应资助其直至大学毕业。
2011年,龙楼村委会厚德村有8位学生考取大学,5位学生考取文昌中学,村干部偕同村民挂横额,燃鞭炮庆贺,郑有群悉知此喜事后,当场捐助2000元,协同该村教育基金会奖励考取大学及重点学校的学生。
郑有群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打拼,累积了富足的财源,他为富立仁,经常帮助邻里。很多人都知道,平日里郑有群特别喜欢到处溜达,找人聊天,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养殖场,就是在村民的家中。在走村入户过程中,了解到有困难或生病的村民,郑有群都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特别是对五保人员,因病致贫的家庭、村里的老人更是关心有加。最近几年,每近春节,他总是自掏腰包,为五保人员、老人们发放慰问金,并祝福老人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他说“尊老爱幼,这样心理才平衡,社会才会和谐。”
这些年中,他已捐款60多万元支持龙楼的教育事业,20多万元资助贫困户和低保户,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大学梦和帮助五保人员、老人、困难家庭,解决了1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龙楼镇教育慈善会成立,郑有群二话不说直接乐捐12万元,并发动亲朋捐助三十多万元。
富而有爱,乐施好善,不忘桑梓。郑有群被当地群众称为热心教育、乐善好施的好村官,2012年被推选为文昌市政协委员,村民们都说,实至名归。S
扶钰斌:台湾公益教育之我见
文_益网小记者 扶钰斌
传统艺术中心经常举办戏曲表演活动,让游客能够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蕴含文化、历史、古味、美食、戏曲、舞蹈、工艺及民俗杂技等体验
作为益网公益小记者,北京西城区铁路第二中学高三七班的扶钰斌参加了“大爱中华行•益游台湾”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学生视角讲述了海峡彼岸的公益教育感受。
我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今年因为一趟台湾公益之行,让我见识到了宝岛公益教育的别样之美。在一个中学生的生活里,教育等同于学校。台湾让我看到,教育还等同于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等等。
台湾之行第一站,我和公益考察团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台湾花婆婆绘本馆,这里汇集了来自全世界的上千册精品绘本,其中有不少是获得国际大奖的经典绘本。
一进门,我就喜欢上了绘本馆的环境,很温馨,也很有童趣。在这个绘本的世界里,我起初是被见所未见的各种国外经典著作所吸引,后来发现生命教育才是这一本本绘本背后的意义。
在这里,故事老师以讲故事,配合律动、手工为辅的综合教学方式,让我和小伙伴们去感知生命、认识生命、为父母解说、传达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最终的目的则是为了让我们变得自信、乐观、有责任、有爱心。
我问故事老师,为什么会选择绘本来教我们生命教育呢?原来,即使像我这样一个来自北京的学生,与台湾的学生个性不同、喜好不同,所处的教育环境也不同,但我们都有一个从小就喜欢的事情——听故事。老师告诉我,“听故事的时候孩子的耳朵是张开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孩子的心里。”
第二站的花花姐姐亲子故事体验Café餐厅与花婆婆绘本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花花姐姐说故事”环节以绘本故事为主轴,透过故事延伸活动和剧场表演,让我和小伙伴跟着活泼生动的故事互动,仿佛自己置身于书中那一段又一段奇幻的故事里去了。
现场老师告诉我,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开启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一方面培养了我们感恩的心。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每天我手捧书本,在一张张纸上学习,但你如果要问我纸是怎么造出来的?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答案。
那天,我们来到台湾南投广兴纸寮。我查阅资料后发现,广兴纸寮造纸厂创立于1969年,至今依然保留着手工造纸的技艺。
在这里,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参观了纸产业文物馆,看到了各种和手工纸相关的文物或图幅,也了解这里造纸的历史与文化。
最激动的时刻是听到讲解员说我们可以亲手DIY造一张纸。我们先看着造纸师傅们,用操纸架与竹栏反复地滤过纸浆、摊纸,造出一迭迭湿答答的纸砖头,再将纸摊平、除去剩余的水分,一张张平坦、柔顺的宣纸才宣告完成。
接下来,我也学着师傅的样子依葫芦画瓢,当一张纸就这样从我手上诞生时,我真的很激动。
就这样,我们了解了整个造纸工艺流程,又亲身体验了手工造纸,还看到了造纸这个古老产业的样貌。
刚刚亲眼见证手工纸怎样诞生,我又体验了拓印,亲手印制了一面手工纸扇。在初成形的纸面上,拓印字句,又让我体会到了四大发明中另一项印刷术的魅力。就是这样,我与四大发明中的两个在台湾不期而遇。
花婆婆绘本馆,馆长在和参访人士讨论大陆和台湾的教育模式和经营理念
我国传统戏曲蕴含着东方之美,怎么去保护它,是一个让人头痛问题。在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我们观看了民俗技艺表演和传统戏曲展演,我想也许北京也可以建一座艺术中心,把全国各地民间的文化瑰宝收集起来,保护起来,传承给我们下一代。
在这里,从戏剧馆、曲艺馆、图书馆、工艺传习所、目仔窑、民俗街坊、住宿中心至文昌祠、戏台、黄举人宅等等,各种传统文化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走近它们,你觉得非常有味道。
民间传统文化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食粮,从中可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欣赏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也是书本之外的另一种学习。
此外,我们还去了慈济关渡园区环保站,在慈济的多动能厅,《慈济环保20年从一双手开始》让我们知道慈济环保站的来源,也让我们知道“从一双手开始”所能带来的巨变。
这趟台湾公益之行,在一场又不场的公益教育中最终结束,我的思考却留在了那里,宝岛的公益教育深入在生活中,也在丰富着生活的内涵。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