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刘水平
让慈善照亮教育2016教育慈善颁奖典礼
文_本刊记者 刘水平
为积极扩大中国教育慈善的社会影响力,极力践行公民和企业的社会责任,2016年1月16日,广东、海南两地公益组织联合举办的“2016教育公益联盟(文昌)论坛”暨教育慈善颁奖典礼在海南盛大举行。届时,公益界、企业界、传媒界、文化艺术界精英等齐聚一堂, 共同探讨中国教育慈善的跨界创新,研讨教育公平化、教育多元化的建设路径,并一起向年度慈善人物的善心善举致敬,助推教育慈善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慈善事业承载着道德与责任,汇聚着温暖与力量,践行着奉献与感恩,是助推教育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过去的一年,在普惠教育的阳光尚未播洒到的社会角落,我们公益机构携手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跋涉在边远山区,行走在城市边缘,帮助那里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开启梦想,向坚守在破旧教室里的老师们表达敬意。
在我们这群公益人的忙碌身影中,有些人数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支持教育慈善,有些人以博大的爱心温暖了无数学子的心灵,有些人用平凡的身份做出了不平凡的奉献,有些人用不计报酬的爱心、向善从美的精神感动了身边的人。是他们彰显了义利兼顾、德行并重、热心公益的良好形象,是他们引领了慈心善举、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为此,本次活动主办方怀着感恩的心,推出这样一批热心教育慈善的先进典型,以爱之名向他们致敬,感受他们平凡为“善”的温暖,用他们感人至深的慈善故事,倡导大爱无疆的慈善精神,鼓励和引导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点燃人们的慈善梦想,积极投身到教育慈善的事业中来,共同托举社会向上,让教育的未来更美好。
时下,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贫困农村子弟含泪放弃求学,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学费贵、就业难,令“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在不少农村抬头。如此语境下,我们希望用助学行动提振贫困农家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心。
教育是脱离贫困的直接途径之一,我们将长期持久地重点帮扶落后地区教育,通过资助和能力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品质,改善贫困现象。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在知识经济时代,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来说,贫穷是他们通往梦想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从家门到大学校门所需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为此,很多人中断了继续上学的机会。而我们的助学金对他们来说正是雪中送炭,这为他们入学提供了保障,也为他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事业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解决因为贫困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举措,这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为贫困山区学童争取教育公平是我们的责任。人人生来平等,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短期无法改变情况下,生在贫困乡村的孩子,与城市的花朵们所分享到的教育资源,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教育这个最能改变命运的渠道被堵死,那就意味着“穷二代”、“穷三代”将是一种残酷的宿命。我们相信,同一片蓝天下,不容教育起点的不公。
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正如经济学上的“短板效应”,水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被最短的木板所限制。社会风险冲击最大的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成员,从而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而弱势群体主要来自贫困家庭,所以帮助贫困生就是帮助贫困家庭,也就是帮助了弱势群体。让贫困生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通过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这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让社会各阶层能够正常流动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边是大量的失学儿童群体存在,一边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愿意贡献力量却捐助无门。我们将贫困、儿童、教育三个最令人关注的点集中在一起,并满足他们对教育慈善的需求,让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大潮。但我们脚步不会停歇,也不能停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捐资助学,我们希望唤起全社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的重视以及对贫困家庭莘莘学子的关爱,让他们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我们呼吁更多地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行动中,聚集全社会的力量,温暖未来的国之栋梁。
为了让公开透明之帆助推教育慈善事业之舟,我们还倡导教育慈善的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教育慈善事业与公众正在被信任阻隔,公众慈善意识的不断提升与教育慈善事业不公开透明形成对比,社会群体对教育慈善与日俱增的需求与公众不信任感形成对比,这是制约教育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努力让教育慈善事业在公开透明的轨道上前行,在慈善监督和信息公开上下苦功,通过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我们实现了透明使用善款。
我们相信规范严谨的流程,严格的资金记录,能使每一笔善款都产生了最大最好的社会效益,也能树立我们自己良好的公益品牌形象。这样便能唤起人们参与教育慈善的热情,让人们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慈善事业,从而令教育慈善事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慈善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持续传承的精神力量。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力所能及做慈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热心助人,不论你是爱心人士还是爱心企业家都应该有自觉的慈善意识,并主动地、长久地付诸实际行动。我们相信,公益事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或企业的社会责任,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一种爱的能力反映,也是一个人或企业价值的体现。
致力于教育慈善的我们,应该像月亮,为黑暗中摸索的人带来光亮,为黑暗中寒冷的人指明道路,还像月亮一样不给人压迫感,我们不一定以炽烈的方式去展现爱和慈悲,而应该顺势而为,让受助者感觉不到,但又与受助者心心相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倡导弘扬“善”精神,传递“正”能量。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慈心为人、慈举济世的传统美德。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许多,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张灿烂的笑脸,一条贴心的信息,一封真挚的感谢信,都散发着芬芳的玫瑰花香。我们感受到了爱和温暖,我们赢得了赞扬和信任,我们也看到了期待,期待我们越走越远,期待社会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期待生活更加美好,期待公益来到每个人身边……在期待目光中,我们一起用真心为爱奔走,用真爱凝聚公益力量,用真情温暖他人。
我们知道,每个参与教育慈善的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成为点亮他人的火柴。慈善的力量来源于每个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的微小支持,但当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时,就是一片爱心的海洋。如果把每个人的善行比作一滴水,那么教育慈善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如果把每个人的善举比作一株大树,那么教育慈善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教育慈善需要人人参与。在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行善的主角,“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用网络将这些爱心和善行汇聚起来,才能够占领精神高地,让每一个“围观”者都成为教育慈善精神的践行者。
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姿态,去唱响教育慈善的礼赞,让更多的人在我们编织的爱心网络中把爱心传递下去,我们就能让慈善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成为一种进步的文化,引导更多人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担当,促进教育慈善大业不断发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