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让
——治河三策千古鉴
贾让(生卒年不详),西汉末年人,官居侍诏。曾应诏提出治理黄河的规划性意见,即著名的“贾让治河三策”。作为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治河策略的人,其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和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汉哀帝初年,“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以至于“水迹难以分明”。面对险情,哀帝刘欣下诏书“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应诏上书,他基于对黄河水患来源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
在贾让看来,治河之上策应是:“徒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并“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这两个措施,一是人工改河,二是在河畔低洼地区围堤成泽,用作河道的滞洪区。贾让的治河上策还首次提出了“移民补偿”的概念,十分难得。贾让认为,上策是最优方案,如能实现,从此即可“河定民安,千载无患”。就在贾让提出上策十余年后,即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黄河在黎阳、濮阳一带决口,导致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事实证明了贾让治河上策的正确性。
贾让的治河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在贾让看来,若治河时化被动为主动不能实现,便可采取这个略为保守但也可收到一定成效的穿渠分水之中策。贾让沿大堤徒步考察,发现有一个叫淇口的地方土质明显比其他地方坚固,导致此地的水面高出周边5尺之多,所以贾让建议从淇口以东修建石堤,广开水门,穿凿灌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同时起到分杀水势的作用。贾让还总结说:“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三利”即:盐卤下湿;填淤加肥、禾稻增产;转漕舟船之便。“三害”即:百姓疏于治水,农闲时间将荒废;水行地上,民病木枯,卤不生谷;常有决溢之灾。贾让认为,这种分流杀势的方法“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
如果上述两策均不能采纳,那就只好施行保守而被动的下策:“缮完故堤,增卑倍(培)薄”,在原来狭窄弯曲的河段上进行修补加固,以求一时之安宁。其后果必然是“劳费无已,数逢其害”。贾让认为,这是无奈中的最下策。
贾让的“治河三策”,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治河文献。他不仅提出了防御黄河洪水灾害的对策,还涉及到灌溉、放淤、治碱、通航等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并首次提出了“补偿时间”和“移民补偿”概念。可以说,贾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人工改河、分流洪水和巩固堤防的“治河三策”,是我国治黄史上第一个兴利除害的综合性规划。古人说:“治河之策,贾让为千古之龟鉴。”直到今天,他的许多思想和方法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