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宋国强
贯彻国家治水新方案开创防汛抗旱新局面
□河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宋国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防总的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各级防汛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治水兴水方针,不断健全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防御体系建设,强化防办自身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间防汛抗旱各项工作,防汛抗旱减灾效益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省仅2012年7月在大清河、北三河、滦河水系发生了“96.8”大洪水以来最大的局部暴雨洪水,其他年份汛情总体平稳。旱情年年发生,特别是2011年初,燕山和中南部地区发生了60年一遇的气象干旱,2014年出现了严重的春旱和夏伏旱。各级各部门扎实准备,科学调度,积极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和粮食增产增收。
1.1 防汛抗旱责任体系日臻健全
2011年起,在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各种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广落实了党政领导挂帅、部门领导协调、技术人员参谋的“三位一体”防汛抗旱工作责任机制。为充分发挥教育、旅游等职能部门的行业协调作用,有效落实学校、景区等事故易发区的防汛责任,2014年省防指新增了省教育厅、地震局、旅游局3个成员单位,2015年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积极协调增加了武警水电第1总队和省南水北调办为防指成员。同时,通过在乡、镇(社区)建立基层防汛组织,在行政村(居民委员会)落实群测群防体系等方法,实现了全省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的“全覆盖”。
1.2 防汛抗旱工程设施渐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4.8亿元,省财政安排资金5.87亿元,组织完成各类应急度汛项目和抗旱应急工程1500多项,在66个山区县建设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成各类监测站点2万余个;在67个县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对29处防洪保护区、13处蓄滞洪区、2座城市以及3条中小河流组织编制了洪水风险图;完成了22条重点山洪沟治理、16.3km海堤建设任务;实施了110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全面提高了防汛抗旱工程的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水平。
1.3 防汛抗旱法规预案建设取得突破
2011年5月,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河北省抗旱规定》,填补了我省抗旱立法工作的空白,为抗旱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针对2012年“7·21”洪水暴露出的问题,省政府、省防指陆续制定下发了《建立市级应急响应机制指导意见》、《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意见》、《河北省防汛抗旱工作方案》、《河北省防汛抗旱督察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对全省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更加精准的明确和规范。省防办还先后编制了《河北省水利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河北省防汛抗旱新闻宣传预案》、《河北省军地联合抗洪抢险工作方案》等预案方案,全省防汛抗旱减灾预案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1.4 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原则,组建国家级防汛机动抢险队4支、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12支,配备大型机械设备200多台套;组建群众防汛抢险队6000多个、79万人;组建民兵预备役和现役部队抗洪抢险队6支、1900人,在全省初步建成了以群众队伍为基础、专业队伍为骨干、现役部队为主力的防守抢护体系。高度重视防汛物资储备工作,2011~2013年连续3年增储省级防汛物资7500万元,使省级物资达到1亿元的储备规模;省防指重新调整了市县防汛物资储备定额,要求市县防汛物资储备规模3年(2014~2016年)翻一番,到2016年汛前全省各级防汛部门常备防汛物资储备总价值将达3亿元。
1.5 防汛抗旱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加强
近年来,我省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建成了覆盖全省重点工程和重要部位的水情、工情和旱情信息采集系统,新增报汛站点400余处,巡测断面40余处,升级改造水库大坝和堤防险段视频监控系统140处,配发微波测速枪、单兵系统及卫星电话等近300套;实现了省、市和直属单位的水利专网和视频会商的互通互联,更新改造了水雨情查询传输模块,使雨水情实时数据由20分钟上传一次提升到5分钟上传一次;开发完善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移动查询系统(冀汛通)、洪水实时监控系统、水情综合业务系统、防汛抗旱信息交换系统、防汛值班与公文交换系统和雨水情短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以云计算概念为指导,改造完成了省级数据中心并利用压采项目建设的机遇,实施了水利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使全省的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015年我省汛情平稳,多为局部暴雨灾害,全省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2亿元。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我省发生了较重的春旱和夏伏旱,全年作物受旱面积371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45.39亿元。
在防汛工作方面,各级防汛部门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一重、三防、四确保”的工作目标,强化责任,扎实准备,积极防控,有效应对,防汛工作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责任落实到位。及时调整了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认真落实了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各级行政责任人履职尽责,共有16位省级领导、226人次市级领导、460多人次县级领导深入到所包市县乡和防洪工程检查防汛抗旱工作。二是汛前检查到位。扎实开展了防汛检查,全省共查出各类安全隐患1937处,主汛前全部进行了整改,确保了安全度汛。三是防汛准备到位。各级提早动手,及时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和抢险转移避险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演练,全省共组织各类培训演练170多期、约2.4万人次;落实了军民联防机制,省防办还组织召开了全省防汛抗旱军地联防会议;各市县积极协调落实资金,新增防汛物资1871万元。四是技术保障到位。汛前,各级都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文测报设施、防汛预警通信网络等进行了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保障了汛情汛令传递畅通,预警信号发放及时。同时,省市两级防办还与同级气象部门实现了雨水情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视频会商。五是舆论宣传到位。省市县3级都建立和落实了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各级充分利用新闻载体,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全省共在国家和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和门户网站上刊登防灾减灾宣传报道和信息120余条,编发各类简报1100多期。汛前,省防办还编制了防汛安全提示应急广播信息,汛期在河北广播电台循环播放。
在抗旱工作方面,面对出现的较重春旱和夏伏旱,我省立足于早,做到了“四个及时”。一是及时开展预测预报。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全省共启动旱情监测站点175个,编制旱情、墒情简报172期,发布旱情信息232条,为旱区群众抗旱提供了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二是及时制定应急方案。针对汛期降雨少、水库蓄水不足和可能出现的旱情,省防办会同有关部门提前制定了应急调水方案,按照优先引调境外水,充分利用地表水、中水和浅层微咸水,优化配置各类水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受旱地区的抗旱浇地和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三是及时下拨抗旱资金。分两批下拨抗旱资金6500万元,有效解决了110个受旱县抗旱应急引水和灌溉困难。四是及时组织抗旱保浇。全省157个县级抗旱服务站组织5300多人次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群众科学抗旱,全省累计投入抗旱人数480万人,累计抗旱浇地14568万亩次,有效减轻了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在项目建设方面,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协调力度,集中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建设做到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前期管理。制定下发了《河北省防汛抗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与项目县县长签订了项目建设责任书,省防办积极协调省财政厅,足额落实了省级配套资金,各地通过简化程序,优先安排项目招投标等措施,确保了工程项目的按时开工。二是强化督导检查。省防办制定了《加快防汛抗旱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对项目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量化,定期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并予以通报,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召开了调度会议11次,累计现场督察60余次,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三是强化奖惩机制。对项目建设进度滞后县,进行约谈并向政府领导发送督办函,下令整改,对整改不到位,项目进度仍滞后的县,采取适度核减直至停止防汛抗旱资金支持的方式,督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通过综合施策,我省防汛抗旱项目进展快速有序,2015年3月份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省级建设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8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项目;29个县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已完成80%,走在了全国前列;22处重点地区风险图编制工作正在进行洪水分析。年底前,可完成2015年国家下达的51项引调提水工程建设任务中的80%以上。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不断完善,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新形势下的水利战略地位和当前极端天气多发生局面相比,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防洪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多。河北省防洪工程多建于70年代以前,工程建设标准较低,且年久失修,堤防险工险段多。河道淤积严重,泄洪能力明显降低,现状骨干行洪河道泄洪能力比原来下降20%~50%;蓄滞洪区人口多,安全建设实施缓慢,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城市防洪排水设施不健全,城市内涝问题突出。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手段单一。
二是通讯预报预警能力还有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不断推进,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雨情、水情、土壤墒情等监测站点覆盖率和实效性难以保证,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不高、精度不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尚未全部覆盖到基层,通讯预警系统仍需完善,信息化技术水平总体偏低。
三是应急保障能力亟需加强。我省大部分专业抢险队伍装备落后、经验不足、能力不强,部分防洪县乡镇还没有抢险救援队伍,抢险队员流动性大、专业技能较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数量、品种也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减灾需要,个别区县还存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物资仓库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四是基层防汛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我省还有近1/3的乡(镇、社区)没有专门的防汛组织,即使存在专门防汛组织的,也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编制少,经费严重不足,人员严重短缺,仅有的工作人员多为非专业兼职人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特别是洪旱信息化建设新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按照“一重、三防、四确保”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细化落实防汛抗旱减灾“十三五规划”,在防灾避灾和抗灾救灾两方面同时发力,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些制约防汛抗旱工作的难点问题,使我省防汛抗旱工作更加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4.1 加快构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体系
大力推广防汛抗旱科技运用,用高科技手段替代传统手段,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继续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和调查评价分析工作,加大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科技水平,提高预报预警的时效性精准度;在重点区域继续建设移动墒情、工情采集系统,建成覆盖全省的信息采集体系,更新改造已建防汛报汛系统,保障报汛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为领导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抢险救灾指挥提供实时动态数据;加强洪水风险分析,推进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加快推进视频会商延伸至县、乡镇系统建设,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和行业水平。
4.2 继续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
加快实施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建设,积极建设一批引调提水工程,开辟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水窖、水池、塘坝和抗旱备用机井等水源工程,增强区域抗旱水源调配能力,提高应对特大干旱、持续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50条山洪沟防洪治理任务,保护居民区人员生命安全。加快海堤建设前期工作,推进现有海堤扩建和河口挡潮闸坝改建,提高沿海市县台风和风暴潮防御能力。
4.3 不断健全防汛抗旱应急保障体系
按照京津冀一体化的新要求,修订完善跨省市的永定河、北三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滦河等主要河系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明确超标准洪水调度原则和处置措施。完善抗旱管理制度,建立特大干旱灾害应对机制,完善各类抗旱预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加强调度管理。探索洪灾、旱灾保险制度,完善水旱灾害损失评估制度。开展山洪灾害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提高市、县两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数量,达到定额标准;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队伍建设,在重点地区配置必要的救援设备;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大防灾避灾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4.4 着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继续推进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的地下水压采、办公系统、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移民,以及规划计划、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水政水法、科技教育、人力资源、水电开发等业务,打造统一的数据综合展现的平台,做到在办公上成为统一的入口,在分析上成为统一的报表,在使用上成为业务系统的导航。编制完成《河北省水利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努力探索张庆伟省长在海河防总会上提出的“按照‘互联网+’的方向,探索开发‘互联网+’防汛抗旱指挥演练综合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2016年我省防汛抗旱工作将按照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提早谋划,周密部署,着力抓好以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
密切监视旱情发生发展,搞好墒情监测和旱情测报,及时发布旱情信息,指导和组织农民适时做好抗旱保春播和人饮解困工作。同时结合抗旱规划方案和地下水压采项目的实施,全力加快引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应急抗旱能力,并重点抓好外调水、自产水的科学配置与调度,着力搞好中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利用,为抗旱保收提供保障。
二是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及时调整省、市、县3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成人员,全面落实行政首长分包防洪工程、抗旱工作责任制和省领导包市、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的各项责任体系。及早安排汛前检查,按照工程单位自查,市、县防指普查省防指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从3月份起在全省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并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严格落实检查责任,对查出的问题现时整改,及早消除隐患。并制定度汛措施。抓紧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预案方案的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深入落实人防物防,加强机动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培训演练。主动与驻冀部队联系,做好军地联防工作。督促各市县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防汛物资总量3年(2014~2016年)翻一番的要求,尽快落实防汛物资购置资金,确保如期完成增储任务。
三是继续推进防汛抗旱项目建设。
着力抓好山洪灾害防治、抗旱应急水源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行项目进度周报月报制度,对建设明显滞后的项目,通过现场督导检查,市县主要领导集中约谈,选派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等方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积极争取应急度汛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安排好应急度汛和水毁工程项目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压采综合试点建设为抓手,搞好顶层设计,全力推进防汛抗旱监测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决策、视频会商联通和电子政务办公建设,不断提高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
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