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凡
(大连市普兰店区防汛抗旱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200)
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问题研究
何 凡
(大连市普兰店区防汛抗旱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200)
对城镇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是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城镇河道治理的关键。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与改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传统的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不高,对于河道的改善效果不显著。所以,河道治理人员应当对河道进行失地考察,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对我国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建议有关部门将水土保持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进以往不足,实现河道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效率,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清新、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文章对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提高了对城镇河道治理的重视并加大了治理资金的投入,进而达到防洪防灾、流水清绿的基本目的,为居民创造宜居宜人的生存环境。城镇河道治理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质量存在紧密的联系,相关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河道治理观念,预防城市洪水灾害,保护人民居住环境,同时也要为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供水服务,逐步适应城镇的发展[1]。另外,城镇河道治理应当以经济发展作为基本核心,严格落实治理同开发并进的原则,研究河道治理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制定各项关键措施与处理测量,不断协调多方面关系,提高城镇河道生态治理的水平。
水土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但是近年来我国各地时有水土流失的事件发生,水土流失不仅会使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壤肥力大幅度降低,而且还会提高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农林牧副业的经济产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水土流失还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阻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产生消极影响[2]。
1)水土流失会使生态环境失衡,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断恶化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方面,因为地表的植物受到自然因素以及认为因素的破坏,致使森林或草地的土壤与石头暴露在外,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十分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由于斜坡地表的土壤不断变薄,随着时间的流逝,坡地持土蓄水功能降低,致使植被无法生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断引发水灾、旱灾以及泥石流等自然在海的发生。
2)水土流失会降低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土壤沙石含量增多,降低地利;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土壤被带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养分含量降低,致使土壤变薄、砂石裸露、肥力降低。
3)水土流失也会对河道设施造成破坏,由于河床以及道路堆积大量淤泥,抬高下游河床,导致淤泥、沙土聚集在河道中央,降低河道的蓄水与防洪功能[3-5]。
2.1 未建立防洪体系
有关政府未建立防洪体系使当前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人员未重视防洪堤防的建设,大部分地方未设置提拔,有的区域虽已设置,但高低不一,且防洪堤坝建设标准过低,不符合政府规定。另外,近几年气候回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渐高,河道淤积过多,蓄水排洪功能较低,导致暴雨时节堤坝溃决或者被淹没,致使城镇受到严重的洪水灾害,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2.2 河道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河道管理制度不健全,居民经常将生活污水排入河中,使河道水质受到影响,垃圾与废物随水漂流,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另外,城镇中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使河道被占用,导致河道淤泥堆积,还有的居民由于建筑施工随意埋用水道与沟渠,影响河水体系,致使流水不通,尤其是在雨季,河水淤泥很容易被冲至道路,影响居民出行。
2.3 水体质量低
一般来说,城镇河道的上游通常有大量城市建筑、市政道路等的施工建设,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流入河道,致使河道水流变色,严重会使河水变臭,降低水体质量。而水体恶化不仅会影响河流生态环境,还会影响生物生存,降低河水的价值[6-8]。
2.4 河道衬砌
在传统的河道治理中,河道衬砌的治理模式较为常见,但是河道衬砌的方式存在诸多不足:
1)河道建设的主要原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水泥石料的牢固性与稳定性较为突出,但是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在长时间水泥等化学因子的影响下甚至会导致净水植物逐渐小时,降低河道的自净功能,致使水质恶化。
2)河道衬砌的治理方式会减少河道两岸的植被,致使河水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不仅提高河水的蒸发量,降低水资源利用率,而且高温会滋生细菌,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3)河道衬砌的方法会加快水的渗漏速度,不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交换,同时,由于两岸以及水中植被的减少,使河道周围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环,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9]。
3.1 水土保持的施工与监测
为了提高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有关部门应当提高对水土保持施工的设计与管理,加强与施工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制定并落实水土保持的施工方案,优化水土保持的方法,定期巡查与监测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及时提出有效的整合方案,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同时,强化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对于河道生态治理由积极意义,其中,监测的内容有水土流失安全隐患、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方案、进度以及预测水土保持的效果。其中,水土保持的监测包括定位监测、河道巡查以及实地调研几种形式[10-12]。
3.2 强化水土保持宣传力度
水土保持基本工作为我国国策,早在上世纪就已制定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居民饮水、农田节水灌溉、水利建设以及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任务,我国水土保护法提出要强化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此避免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的根本工作就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保持水土、保护环境,但是由于大部分人不了解我国这一基本国策,未提高对水土保护的重视,长期的水质恶化严重阻碍我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强化水土保持得宣传力度,通过发放报纸、媒体、网络等形式加强宣传,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河道治理意识,增强个人法治观念,使人们均参与到河道生态治理的队伍中间,进而提高生态治理的效果。
3.3 提高对综合效益的重视
造成河道水土流失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河床裸露、挖砂取土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废物的倾倒。行洪时,河水流速较快容易损坏河堤,破坏植被,甚至会导致河流改道,影响地表的植物生长并严重侵蚀土壤。植物能够削减雨滴的降落对降雨有截留作用,且能减缓水流速度,所以相关部门在对河道与河滩进行治理时,可以在河道中间修建截流工程,适当抬高低下水位,也可以在水滩地带移栽水草和蒲草,增大植物的覆盖面,改变土壤的原始结构,提高其抗侵蚀的能力。
另外,植被的种植能够降低风力造成的危害,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河道中,应当植树种草,禁止人为损毁植物的行为,并对坡面植物进行保护,在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中,要提高对河岸建设的重视,同时也要注重综合效益,比如,在河岸周边建设防护林、与道路配套的绿化林等,就能极大增强河岸水土保持的效果,并且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4 制定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制度
在河道的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2方面:
1)在势能的影响下,在雨量较少的时节,很容易造成河道的枯竭,管理人员应当设计相关措施实现下游地表水与上游的地下水之间的交换,保持城镇河道的水流量,通过河道流水的维持实现地下水的常年供给,创造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一河道治理方式涉及到坡面环境的水蓄与水渗,将地标淡水转至土壤保存。
2)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益,延长其使用寿命,管理部门应当那个尽可能降低水库以及河道间堆积的砂石和淤泥,并强化河道污染治理。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持水环境的平衡同时也有助于景观水利的建设。有关部门应当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保障生态环境中以及水土保持中水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修复湿地,保持地表淡水分布的平衡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的合理配置,进而通过水资源的保护治理河道生态,保持水土平衡。
另外,在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人们应当树立积极的用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尤其是在耗水量巨大的行业中,管理人员应当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水浓缩倍数作为首要研究任务,在节水工作中,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讲解,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对水的使用及消耗进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水浪费的现象,进而提高河道治理的效率,避免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
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与改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传统的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不高,对于河道的改善效果不显著。所以,河道治理人员应当对河道进行失地考察,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对我国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是改良我国城镇河道基本现状的主要手段,所以,有关部门可以将水土保持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进以往不足,实现河道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效率,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清新、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1]韩民,郭秋峰,白露.山东省海河流域骨干河道河口规划及利用展望[J].水利技术监督,2015(02):13-15.
[2]邓志国.大石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J].水利技术监督,2015(03):28-29+51.
[3]王鑫.大凌河农村段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5(03):34-36.
[4]李学森.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03):36-37.
[5]田晓静,高金超,王迎风.防洪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06):97-98.
[6]赵鹏程,陈东田,刘雪等.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8):291-295.
[7]惠杏花.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6(04):65-66.
[8]叶明林,谢庭呈,吴雷,戴劲,孙龙祥.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6(05):39-40.
[9]高建.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1):89-92.
[10]王鑫.大凌河农村段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5(03):56-59.
[11]王兴英,舒立华,安红岩.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8):102-104.
[12]盛敏勇,狄顺有.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研究—以永嘉县瓯北罗浦礁大河治理工程为例[J].浙江水利科技,2014(02):99-102.
1007-7596(2016)12-0115-03
2016-11-24
何凡(1984-),男,辽宁普兰店人,工程师,从事防汛抗旱工作。
TV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