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m小井距过渡带一类油层聚驱综合调整技术及开发效果分析

2016-03-12 22:47
化工设计通讯 2016年1期
关键词:聚驱过渡带油区

范 昊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0)

125m小井距过渡带一类油层聚驱综合调整技术及开发效果分析

范 昊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0)

2013年过渡带一条带葡一组投注聚合物,采用125米井距五点法面积井网,过渡带原油具有含蜡量高、密度高、粘度高的特点,且油层非均质性强,结合区块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综合含水高的特点,推广应用“普分普浓、个性设计、规模分注、适时调剖、及时调整”聚驱综合调整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区块注入浓度、增加高分子前置段塞,加大分注、调剖力度,及时方案跟踪调整,开发效果好于油藏工程方案,达到了数值模拟预测目标。

过渡带;小井距;综合调整技术;五点法

1 基本情况

1.1区块概况

过渡带一条带聚合物驱分东区、西区两个区块,分别于2012年7月、2013年1月投入聚驱开采,开采层系为葡I组油层,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截至目前累积注入聚合物干粉22 434t,聚合物溶液1 464.12×104m3,平均综合含水93.7%,均处于含水回升阶段。

2 聚驱阶段综合调整技术

2.1普分普浓

针对过渡带一类油层渗透率高、水淹程度高的特点,采用中分子量聚合物,同时根据油层发育状况和关系图版,匹配单井注入浓度。过渡带聚合物驱动、西渗透率高、均在630×10-3μm2左右,高水淹厚度比例分别为60.3%和57.6%,根据油层分子量、浓度与油层匹配关系图版,设计注入分子量为1 200~1 600中分子量聚合物,在注入浓度上充分匹配单井发育状况,注入浓度分别为1 200mg/L、1 300mg/L。应用研究院制定的参数匹配标准,一条带聚驱在不同的注聚阶段、不同渗透率下限的参数匹配率均在98%以上。

2.2个性设计

一是个性化设计高分子前置段塞,封堵高渗层。由于过渡带一类油层渗透率高、水淹程度高,注聚前综合含水高,低效无效循环严重。为了有效封堵厚油层底部高渗透、高含水层,个性化设计三个月高分子量前置段塞。实施后,注入压力快速上升,由8.2MPa上升到9.9MPa,上升1.7MPa,确保高渗层的有效封堵。

二是个性化设计区块注入水质,缓解污水不能外排影响。注聚初期及含水回升前期采用清水配制、清水稀释,含水回升期后期采用清水配制、深度曝氧污水稀释,才保证注聚效果的同时有效缓解污水外排压力。

2.3规模分注

针对过渡带纵向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的特点,大规模实施分层,突出分注的“规模”效应。截止到目前,共实施分注190口,分注率79.2%,分注后渗透率级差由5.3下降到2.7,注入压力由12.9MPa上升到13.5MPa,上升0.6MPa,吸入剖面得到进一步调整。其中116口井集中在含水低值期实施分注,占井数比例48.3%,分注后注入压力由13.0MPa上升到13.6MPa,周围186口采油井,日增油55t,含水下降0.23个百分点,见到较好的聚驱效果。

2.4实施调剖

过渡带油层厚度大、渗透率高、水淹程度高、层内矛盾突出、存在大孔道,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加大注入井深度调剖力度,适时实施调剖。尤其是针对过渡带厚油层底部突进严重的特点,在调剖单井设计上,有针对性的增大粒径和调剖液浓度。截至目前共实施调剖98口井,占区块比例40.8%。注聚前调剖29口井,周围46口采油井增油降水效果明显;注聚过程中调剖10口,周围21口采油井含水回升速度得到控制。

2.5及时调整

按照“日跟踪、旬调整”的原则,加大方案调整力度,保证区块开发效果。由于过渡带一类油层注采井距小,动态变化快,结合平面水淹差异和动态变化特征,及时优化注入参数,共实施调整614井次,月度调整井数比例13.3%。周围631口采油井日产油由1968t增加到2147t,日增油179t,综合含水下降0.6个百分点,开发效果持续向好。

3 聚驱开发效果评价

一是注聚初期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大,低值期达到最高点,后期保持稳定。聚驱空白水驱阶段平均注入压力8.0Pa左右,注聚后注入压力上升较快,注聚见效后平均注入压力上升到11.9MPa,压力升幅达到48.8%,。进入低值期后,平均注入压力稳定在14.2MPa左右,与注聚前相比上升6.2MPa,压力升幅达到77.5%。与一类油层相比,注聚初期规律基本一致,低值期后注入压力高于纯油区一类油层。

二是综合含水下降幅度小。注聚初期综合含水小幅上升,平均升幅1.2个百分点。随着注聚见效,综合含水迅速下降,到低值期时综合含水最大降幅达到8.0个百分点,并保持平稳运行13个月。进入含水回升期,初期含水上升较快,但上升速度远低于见效阶段含水下降速度。

三是区块整体见效比例高,增油倍数高,聚驱效果显著。平均增油3.1倍,其中东、西区注聚前井口日产油分别为198t、308t,低值时分别达到760t,807t,增油倍数分别达到3.8倍和2.6倍。见效井数比例为93.9%,较纯油区东部低高3.7个百分点。

四是含水、提高采收率按数模运行,预计提高采收率达到12.0%。

4 聚驱开发影响原因分析

一是原油物性与纯油区存在较大差异。过渡带在原油物性上表现为“三低一高”,即原油含蜡量高、地下原油粘度高、原油比重大、凝固点高的特点,原油含蜡量为27.8%,较纯油区高6.1%,地下原油粘度高14.1mpa.s,较油区高4.8mpa.s,原油比重大0.89,较纯油区高0.03,凝固点34.5℃,较纯油区高7.3℃。

二是过渡带水驱阶段基础井网控制程度高,开采时间长。纯油区基础井网均采用行列井网,而过渡带基础井网采油四点法面积井网,水驱控制程度高。在开采时间上,纯油区从注水开发到聚驱投产历时35年左右,过渡带从注水开发到聚驱投产共经历40a,较纯油区西部多开采11a,较纯油区东部多开采4年。

三是各沉积单元平面上、纵向上非均质程度差异大。

四是原聚驱试验利用井区二次聚驱效果差。一条带西区开展过一类油层过渡带聚驱试验,试验提高采收率8.0%,该区块有20口井受此影响见效较差,综合含水较注聚前仅下降2.2%。北二东西块聚驱后提高采收率试验也证明了,聚驱后进一步实施高浓度注聚见效情况较差。

5 几点认识

1)开展精细地质研究,深化地质认识,是确保开发效果前提。

2)深化技术攻关,推广完善“调整模式”,是确保开发效果关键。

3)过渡带主要受原油物性、剩余油物质基础、油层非均质性影响,开发效果差于纯油区一类油层。

[1] 杨付林,王德民,杨希志,等.高浓度、大段塞聚合物驱油效果的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3,32(5):298-301.

[3] 申卫兵.二氧化氯在增产增注中的实际应用.[J].世界石油工业,1994,(11):49-51.

125m From the Transition Zone of a Class Slim Polymer Flooding Comprehensive Adjust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Fan Hao

2013 a transition zone with a group of Portuguese betting polymers,using 125 m area well away from the fi ve-spot well pattern,transition zone having a high wax content oil,high-density,high viscosity characteristics,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strong,combin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mining blocks,high degree of fl ooding,high water cut characteristics,promote the use of“Pu Pu concentration points,character design,scale dispensing timely profi le,timely adjustment” polymer fl ooding comprehensive adjustment mode,based on the block injection to improve concentration,increase the pre-polymer slug,increase dispensing,profi le efforts to promptly adjust the tracking program,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rograms in reservoir engineering,to simulate the forecast target.

transition zone;Well Spacing;Comprehensive adjustment technique;fi ve-point method

TE357.6

A

1003-6490(2016)01-0078-02

2016-01-14

范昊(1989—),男,安徽界首人,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工程。

猜你喜欢
聚驱过渡带油区
江汉油田破解老油区开发密码
聚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
核磁共振方法研究油水过渡带驱替特征
钻杆过渡带检测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新时期如何创新油区巡逻防控模式思考
过渡带加密调整方法研究
调剖对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影响研究
聚驱后残留聚合物分布及对二元驱的增效作用
油田涉油犯罪案件情况调查分析
聚驱井偏磨机理及预防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