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
——河内治水泽万民

2016-03-12 22:39
河北水利 2016年3期
关键词:沁水木门石门

司马孚
——河内治水泽万民

司马孚(180—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之弟,魏文帝时曾任中书郎、骑都尉、河内典农等职,赐爵关内侯。明帝时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晋武帝代魏后,封为安平献王。司马孚性格温厚谦让,以贞白自立。265年西晋代魏时,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魏国之臣。这种忠诚之心,受到了人们的称颂。《晋书》赞其曰“安平立节,雅性贞亮。”司马孚博涉经史,学养深厚,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同时,他在水利工程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和较强的设计能力。

约在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司马孚以典农中郎将的身份奉命至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沁阳),整修前代开发过的枋口引沁工程,“兴河内水利”。《水经注》有云“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屈曲周迴,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秦代时,曾在济源县治东北30km处的五龙口,修建过枋口堰,即古秦渠,因其进水口门为木结构,年久失修,木门朽败,严重影响到灌区内的水稻生产。司马孚认真地进行实地调查,巡视了沁水的发源地铜鞮(音dī)山,考察了前代的灌溉设施。他发现沁水坡降陡,洪水时夹卵石而下,常撞坏易朽的木门,门坏则进水过多,稻田泛滥。他又发现,堰口2.5km以外,有天然方石数万枚,可以用以垒砌石门。因此他提出要改木门为石门,这个建议得到魏文帝曹丕的批准。于是司马孚便率众从2.5km以外取方石数万块,“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枋门”。

改建石门后,农田的灌溉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若天晴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这样,既能避免雨季进水过多所造成的稻田泛滥,又保证了旱季稻田用水的需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晋人傅玄说“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自田(指旱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指稻地),收数十斛。”可以看出,通过对引沁灌溉枢纽的改建,恢复了原来的灌溉功能,不仅扩大了稻田的面积,而且也使粮食产量提高了几倍,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司马孚能将自己的才华化为经世致用之学,在治水方面不拘泥于前人的做法,并将自己独到的见解付诸实践,造福一方百姓,实属难得。司马孚也因此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沁水木门石门
石门二十四景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汉中石门十三品
木门
敲击
沁水盆地南部水动力强度判断方法研究与应用
大自然木门亮相广州建博会,传承大自然健康环保的品牌理念
木门企业全球化采购之痛
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