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屏
我家的书櫉里一直整齐地摆放着《少年文艺》从1976年创刊号至1988年的合订本。这些年我搬过4次家,淘汰了无数旧书,但这些合订本我始终不忍丢弃,我珍藏她其实是珍藏我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1976年4月调至昆山文化馆任创作员。1977年我在创刊不久的《少年文艺》上连续发表了几篇小说和散文,还在《江苏文艺》(后来的《雨花》)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散文,顾宪谟老师很看好我,有意调我到编辑部工作。先是昆山文教局不同意放,后我也犹豫,有点舍不得离开昆山,期间还劳驾郁炳隆老师专程去昆山做工作。几经周折,1978年10月我正式来到《少年文艺》编辑部,一干就是10年,并以此开始了我的编辑出版生涯。
当时《少年文艺》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少儿编辑组的一个子项目。少儿组总共十几个人,一起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丛刊有三个半人,顾宪谟老师领衔,还有俞伯洪、我,李娜算半个,她除了丛刊还管少儿组里图书的美术装帧。期间,顾老师不间断地借调一些业余作者来编辑部,既是培养也是帮助工作。直到1984年少儿组从江苏人民出版社分出来,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才有一个科级部门的建制。后来又来了王建一、章文焙、沈飚等。
我在《少年文艺》主要负责小说栏目。我以前就有统计,在1978年10月至1988年10月的整整10年间,我编发了近400篇中短篇小说,有42篇被转载,或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被电台连播,被选入各种年选,被翻译至海外发表等,因此还获得了“中国首届少儿报刊奖”小说栏目一等奖。《少年文艺》在孩子中有广泛影响,在儿童文学界有良好口碑,最辉煌时每期达80余万印数,应该说小说栏目的高品质为其做了贡献。
由于自己业余也写作,我理解投稿者的心情,从不拖拉,为此获得很多赞誉。当年一大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作家团结在《少年文艺》周围,许多作者成了我的挚友,他们总把最好的稿子交给我们,并以在《少年文艺》发表为荣,所以我的小说编辑当得既轻松又卓有成效。
这10年间我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完成了省级机关业余大学中文专业4年的学业;二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了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少年文艺》既是我儿童文学创作的摇篮,也为我以后的编辑出版生涯做出佳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顾宪谟老师,难忘《少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