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彭丹(1991.10-),女,汉,江西赣州,学生,本科,江西农业大学,技术创新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现状,分析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基础上,结合学校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管理的特征,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中引入“项目化管理”,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模式、质量测评与监督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效率,实现学校培养新型现代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Taylor)作为古典管理学的开创者,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开创性的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管理中,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对动作、时间、工作的研究,将管理从经验发展为科学,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管理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目前国内外研究科学管理理论内容和思想的书籍、著作、评论数量日益增多,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泰勒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将其思想运用于各个领域或探究在某个领域运用的意义与可行性;三、将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和其他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探究泰勒思想在各领域运用的意义与可行性方面的文章著作侧重于生产制造业,但仅仅谈到了运用的可行性与管理启示,并未结合实践案例。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如何有效管理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可将泰勒思想中的精髓进行提炼,并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特点加以改良运用,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科学管理角度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运用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梳理。同时也丰富有关泰勒管理思想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及效果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现状综述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学者在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时,一般会先对其内涵进行概括。简单来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步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长见识、用知识、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刘聪,2011)。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曹鸿,2010)。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原因。总体来说,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应试教育等问题,导致只注重对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的教育,而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贾江,2011)。具体来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方面,目前高校仍存在社会实践考核评估体系不科学、不健全及鉴定评定流程简单化、形式化等问题,不少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和办法(冯艾,2005)。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刘正浩等,2009)。在教学计划的安排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也未制定出课程的大纲、学分设置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在指导教师的管理中,也并未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及成绩与评优评先、评定职称相挂钩,这将严重影响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妮娜等,2010)。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普及面存在局限性,实践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加之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与学生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关性不强,导致受益方常常是单向的,并未对学生在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甚至有时被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张蕾,2011)。
二、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的可行性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精髓被继承和吸收,被普遍地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大大促进了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科学理论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是否可行呢?
第一,从管理的范畴和特征来看,管理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与企业都属于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说,在企业中普遍适应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定位的转变,使得学校和企业越来越具有相似性。在过去,教育仅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教育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学校提供的产品是优质的教育服务及优秀的人才,而学生又作为享受“产品”服务的唯一受益者,既是学校服务的客户,又是学校教育的成果。这就意味着学校之间存在着资源分配、生源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一旦学校出现经营不善、管理不佳、决策不力等问题时,就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如果提供不了优质服务,便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由此也可以发现,将“科学管理”中的部分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是具有可行性的。
第三,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方面,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以及其劳动性质的复杂性等,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更加“人性化”,需要给予教师自主管理上拥有足够的权力和空间。然而,过分的自由又容易导致管理松散,出现教师不作为等现象。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的管理中引入科学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效能,实现学校目标。
三、科学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的运用
目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提倡“人本管理”理念,将人才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一学校管理的特点已逐步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如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单纯奉行“人本管理”,而不注重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这必然会产生管理低效、决策不力、资源严重浪费、教师不作为等问题。将科学管理的理性化与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相结合,正好能改善高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学校管理的“人本管理”中,适当加入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辅以道德管理,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模式、质量测评与监督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效率,开创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新局面。
1、科学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的科学管理与建设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的前提保证,有否基地直接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是否开展。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载体和基本培育点,可以分为校外德育基地、校内孵化基地、创业基地、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等多种类型。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存在没有稳定、合适的基地的现象,在如何设立基地、管理基地及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上面临不少困境,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预计实效果。
面对以上问题,首先,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秉承利益共享、优劣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建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其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址方面,不仅可以选择在城市社区建立,也可以选择在农村乡镇建立,更可以选择在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最后,在基地建立后,更需要主动加强与合作单位间的联系,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不仅仅只是派学生去实践,更需要时刻关注基地建设的情况,主动了解基地所在地方或者单位的情况,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在制度上,学校应科学制定各类基地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规定,以学校或学院的名义为社会实践基地挂牌,并定期对基地运作状况进行分类评估,及时修正在运作过程中问题。
2、以项目化管理为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项目化管理指的是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采用立项的方式来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并优化资源结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为何将项目管理模式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项目化管理可以巧妙地将科研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寻找-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并且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将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业老师也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使社会实践获得经费和理论的保障和支持。其次,通过融入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改革与创新,这也为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自我规划与自己监管的过程中建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供基础。最后,鉴于项目化管理的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模式创新方面也可以遵循学习研究型、服务社会型、公益实践型等原则,让大学生在实践类型的选择上也更加具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去选择。总的来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管理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发展的必经之路。
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测评与监督考核体系
质量测评与监督考核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关键部分,能否科学制定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科学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测评与监督考核体系,让大学生能真正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帮助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向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给每位参与实践的学生一个评分,计算学分,最终记录到学分档案中。首先,应该推翻过去使用社会实践的“登记表”为标准的传统,采用具有创新型、竞争型、技术型的标准,以此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所获,通过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的完成情况来判定评分,再折算为学分制。在建立质量测评与监督考核的机制上,应充分发挥组织到位、接受单位和指导老师的作用,形成“三体一体”的评价体系,即由接收单位提供综合表现鉴定,然后组织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综合表现表写上评语,给出评定成绩。(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共青团、中宣部、国家教委.《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几点意见》[M].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3]刘聪.《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4]曹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5]贾江.《大学生社会实践辨识》[J].教育与职业,2011(32).
[6]张蕾.《浅析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时代金融,2011(10).
[7]龙妮娜,谢丽丽.《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8]刘正浩,潘晓琴.《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7).
[9]王武宁,梅爱冰,白珍.《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
[10]贺青.《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在探讨》[J].学术探讨,2008(11).
[11]泰勒.《科学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6-37,132-138,241-246.
[12][英]林德尔·厄威克著,孙耀君等译.《管理备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