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3-11 10:49梁艳
2016年3期
关键词:绿色壁垒产业化茶叶

作者简介:梁艳(1974–),女,安徽萧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摘要:在概述安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出口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安徽茶叶生产和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自有品牌竞争力不强、苛刻的绿色壁垒等,并提出了提升安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可行性策略,如改善产业管理和经营方式、改进产业组织形式、实行品牌营销等。

关键词:茶叶;问题;产业化;绿色壁垒;对策

茶叶是绿色健康的饮料,具有防衰老、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理调节作用。茶叶最早来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和茶园面积居世界首位,每年出口的茶叶数量及创汇金额都处在领先的位置。茶产业不仅是我国更是安徽省的优势产业,发展茶产业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产茶大省的安徽省,也有着非常充足的茶叶资源。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安徽省的茶叶出口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安徽省茶叶发展和出口现状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毗邻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生态环境好、茶区遍布,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省。2015年的茶叶产量约11.9万吨,茶园面积大约是230万亩。依据史料的记载,安徽产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有许多名茶蜚声在外,例如眉茶、祁门红茶等。安徽茶叶在宋朝《文献通考》记录的37种名茶中占了大概三分之一,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在我国十大传统名茶中占了四席,安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安徽茶文化。作为产茶大省的安徽省,茶叶在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2015年的安徽省统计年鉴,2015年安徽GDP为2.2万亿元,茶叶产量为11.9万吨,实现产值140亿元。

茶叶的出口贸易是安徽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近年来,安徽茶叶出口实现了稳步的增长,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也给安徽省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是茶叶的供给充沛。在这两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茶叶出口企业会快速壮大,将来安徽的茶叶出口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到2015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1.3136万吨上升到5.95万吨,增幅达352.95%,出口额从1531万美元跃至23915万美元,增幅达1462.05%。2012年,安徽省茶叶出口交易金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2015年出口量占全国12.13%份额,居全国第三位。此外,安徽省茶叶出口平均价格2015年为0.3641万美元每吨,低于全国茶叶出口单价0.3827万美元每吨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安徽省出口茶叶的质量不高、附加值低导致的。

二、安徽省茶叶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方式

安徽省的茶叶行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农业部以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从宏观上来说,管理方面权力分散,缺乏统一性,导致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生产出的茶叶品质得不到保证。另外,安徽省的茶叶生产产业化程度低,存在生产不集中、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等问题。虽然安徽多数茶园种植历史悠久,但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较为稀疏分散,不够集中,这给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在茶产品结构上也需要调整,安徽省主要生产绿茶,但是红茶在国际市场需求较大。[1]

(二)自有品牌竞争力不强

安徽茶叶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越。但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不高,附加值较低,有名的茶叶产品较少。如“黄山毛峰”虽然在我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明显不足。当前茶园面积不足、茶叶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茶叶的自主品牌少等是安徽的茶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会阻碍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统计,2015年我省四大名茶大约有25亿元的产值,而它仅仅占据了我省茶叶一产产值的三分之一。“和谐健康、美的享受”是茶叶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要想振兴安徽省的茶叶市场,品牌营销很重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竞争力。[2]安徽名茶众多,通过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多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诸如“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祁门红茶”等国内品牌,但对这些品牌的管理难度大。另外,个别企业冒用这些品牌生产出的茶叶品质较差,严重损害品牌形象,让安徽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雪上加霜,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

(三)苛刻的绿色壁垒

随着进口国农药残留标准的不断提高,检测项目不断地增加,我省出口的茶叶遇到了苛刻的“绿色壁垒”挑战。日本和欧盟是我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国。2006年1月起,欧盟实施了食品安全的新规定。从更新后的规定中可以看到,茶叶中农残的检测项目增加了将近20项,原先是193项,除了这些项目以外,其他的农残项目均采用0.01毫克/千克的标准;茶叶中硫丹的限量整整提高了3000倍,目前的限量标准是0.01毫克/千克。同年起,日本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并更新了农残的限量标准。自从日本和欧盟执行新的限量标准后,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也开始效仿,除了提高农残的限量标准外,还增加了对茶叶中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3]绿色壁垒不仅造成了安徽省茶叶出口量的下降,而且还造成了其它不利影响。为了使茶叶质量达到日本、欧盟等新标准,安徽省的茶叶出口企业必须要增加安全卫生质量检测和认证的手续,这增加了茶叶的出口成本,进而削弱了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使得茶叶出

三、促进安徽茶叶出口的对策分析

(一)改善产业管理和经营方式

安徽省的茶叶产业要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改变当前茶产业管理和服务职责不清的混乱局面,理顺各相关单位的职责权限,协调分工,必要时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其次要加强企业、政府和茶叶协会三方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要有所保有所压。一方面,要积极扶持规模较大、美誉度较高的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并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使得规模较小的企业向大型企业发展,打造享誉中外的知名品牌。同时,还要鼓励茶叶出口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一些生产和管理较为落后的企业,必须要求它们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升级目标,就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取消其出口经营资格。[4]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强对茶叶行业的引导,制定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行业规范,提高我省的红茶和绿茶等茶类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要建立更加权威、更加广阔的茶叶信息服务平台,使全行业能够快速地了解市场行情、法规信息、技术标准、评定程序以及农产品卫生方面的检验措施,通过这些共享信息,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突破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并可经由相关的平台对汇率波动、市场变化和贸易保护等风险进行防预。对于茶叶协会来说,要充分发挥茶业协会的双向服务作用,一方面,协会要真实并及时地反映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企业的意愿,并且及时的向政府反映该行业面临的难点、热点,为政府提供茶业的改革措施、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药残留标准以及茶叶产业的生产规范,并且要重视对茶农和各茶叶企业的宣传教育,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二)改进产业组织形式

政府要制定明确清晰的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大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茶叶企业要有效联合,走产业化的道路,形成茶叶行业的一体化机制。为了实现茶叶行业的产业化,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组织形式上,企业要想扩大自己的规模,向龙头企业方向发展,必须要依赖政府的扶持。因此,企业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带动规模较小、组织程度低的小型企业,不断地开发新的茶叶产品,提高茶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要优化原有茶叶产品的生存加工过程,将安徽省的茶叶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而且,通过对茶叶产品结构的一系列改进,会进一步实现茶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实行品牌营销

在品牌方面,首先政府要大力扶持茶叶加工、出口的龙头企业,协助这些龙头企业制定国际化的品牌战略,满足其特殊方面的需求,打造站得稳的国际知名品牌,创建符合行业质量标准的统一标识,然后利用该标识的标准和条件,协调统一品牌。其次,安徽省的茶叶出口企业要顺应当今社会的健康趋势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实现茶叶产品的创新,可以通过对茶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对茶叶生产过程的优化,来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产品,例如保健茶(荷叶茶、麦芽茶等),茶料食品(茶汁面包、红茶饼干、等)、方便茶(袋泡茶、茶露等)等。茶叶的包装也可以优化升级,除了市场上常见的那些纸盒、铁盒等传统包装外,还可以使用比较美观的陶瓷包装和工艺包装,这些包装比较能吸引消费者,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同时这些独特的包装还能提升茶叶的品牌形象。同时,出口企业要着重抓好对外宣传和营销,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企业还要培养可靠的经销商和代理商,努力建立可靠的营销网络和出口途径。[5]近年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品牌创建活动,安徽红茶、保健茶、有机茶等一系列“迎客松”牌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成为让国外消费者喜爱和满意的中国茶叶品牌之一。

(四)提高出口茶叶的品质,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导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下降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目前,大约有20个国家和组织发布了350多项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其中有些限量指标比原先提高了300倍。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严格的抽查检验,凡是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将不准进入,并封存、销毁或退回来源国。虽然这些严苛的贸易保护措施会对我们造成不利影响,但也很好地提醒我们抓好茶叶产品的质量问题,重视对农药的使用管理,生产出符合进口国标准的茶产品。安徽省的出口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对于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的最新动态。[6]同时,在茶产区要有专门的植保人员进行管理,监督农药的使用情况,对农药实行统一的购买、管理和使用,以保证茶叶完全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和出口,最终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最后,茶叶生产企业要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四、结论

安徽省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种植区,每年生产和出口的茶叶在全国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安徽省茶叶的出口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如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绿色壁垒和汇率变化造成的茶叶出口困难等,并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安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更需要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动茶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叶的品牌化建设,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作者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创新实践的调查与研究”(SK2015A76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学做一体化理念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2014jyxm507)。

参考文献:

[1]许珊.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

[2]陈青兰.绍兴地区茶叶出口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0):12-14.

[3]宋晓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13.

[4]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2):78-79.

[5]张永浩.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金融学院,2013.

[6]肖杨,牟岚.绿色壁垒对安徽省茶叶出口的不利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2(02):83-84.

猜你喜欢
绿色壁垒产业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香喷喷的茶叶
系统产业化之路
出口企业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绿色包装提高产品竞争力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