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汪淼(1995-),女,汉族,江苏,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
摘要: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我国宏观调控需要将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定向调控以及精准调控有机结合,并将调控重点由需求适当转向供给侧改革,以促进经济的恢复与新增长。
关键词:宏观调控;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宏观调控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图1反映了我国2000年-2014年间的GDP快速增长的趋势。
图表12000-2014年我国GDP增长趋势(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可知,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较快,并且在2009年增速有了显著提高。然而,2015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这是6年来我国GDP增速首度“破7”。以此为征兆,体现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逐渐放缓的趋势,进入了总需求不足的周期性放缓阶段,经济发展处在“新常态”时期。
经济增速的放缓,反映了市场需求的疲软,影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引发就业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同时,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为“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为了提高我国宏观调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宏观调控的创新与完善,《建议》要求宏观调控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与国外统筹,适时预调微调,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同时,要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稳定政策基调,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
为实现宏观调控的完善,需要将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定向调控以及精准调控的方式灵活地结合起来。
所谓区间调控,即在合理的区间内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的协调发展,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从而给了市场主体明确的预期区间,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
所谓定向调控,是指针对区间调控内出现的不同情况,匹配不同的对策措施,定向施策,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通过针对不同调控领域,制定清晰明确的调控政策,使预调微调和必要的“先手棋”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体现了对宏观调控深处着力和精准发力的更高要求。
所谓相机调控,是指采取灵活施策,根据短期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新红利,政府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加当机立断,加强宏观调控的决断力。
所谓精准调控,即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在定向调控与相机调控的基础上,针对形势的变化精准发力,使得调控措施更加针对性与力度。
总之,在经济发展的合理区间内,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与影响力。
在新常态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要适度转变。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促进形成绿色生态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还要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帮扶。实施稳定的宏观政策,加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地提高财政赤字率,与此同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完善汇率机制。同时,明确未来经济发展的五大任务:消减工业产能,去库存化,去杠杆化,降低企业成本以及改善薄弱环节,扩大有效供给。
结合我国近期的产能过剩情况,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将从由需求端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从供给端着力推动产品品质提升。
此次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目的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改善。
古典供给经济学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而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则认为,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是有条件的,只能是在新供给形成和扩张阶段才能自发实现,而在供给成熟、老化阶段,则无法创造出等量的需求。该主义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中大部分行业处于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阶段,这个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提高,整体运行趋势是向上的;而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较多行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个经济体的活力就会下降,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降低,整体运行趋势就会向下。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任何一项社会主流技术和主流产业,迟早会进入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因此无论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抑或是通过计划手段增加或抑制老供给,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周期和供给老化问题。
由此可见,宏观调控的着力点需要落在为新供给的出现与增长创造条件,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其中包括高行政成本约束,高融资成本约束以及高税收成本约束。同时,通过转型升级,将传统的供给产业进行结构优化与转型,将多余的生产要素转移到新供给上,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需求,有助于经济恢复均衡并开始新的增长。
同时,供给侧改革要与适度扩大总需求相结合,供给侧改革并非是对需求管理的彻底否定,现在我国西部的投资和民生改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求领域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不能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相对立。应该采取以供给侧改革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既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又尽可能促进结构调整。我国当今需求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消费总体不振和结构性消费不足,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需求不足,各类商品价格指数均持续在低位徘徊。因此,需求管理需要解决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及进出口的问题,需要由中低端消费转向高端消费,重复投资转向差异化投资。需求管理的激励可以为长期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满足市场供给的结构性短缺,从而实现短期稳定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动态平衡。(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瑞.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再认识[J].企业经济,2011,12:5-10.
[3]刘树成.五年来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8.
[4]方竹兰.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7,0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