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
早期绘画中的猕猴形象,大量见于新疆库车克孜尔洞窟的佛本生故事壁画之中。库车在古代为龟兹之地,佛教东来中国后首先在这里得到传播,同时建寺、开窟、造像、绘壁,出现了辉煌的佛教艺术。
佛本生故事为表现佛前数世舍己救众生的善行,其中许多是流传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后来附会于佛的身上,渲染出宗教色彩,多记载于小乘佛教的经律中。
猴王本身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其中一则是:猕猴王率五百猕猴入御苑偷食鲜果,遭到国王追捕,众猴逃至深渊绝境,走投无路,猴王为救群猴,乃纵身以前肢抱住对岸大树,后肢蹬在另一岸,身体悬空作桥,群猴得以逃脱活命,但猴王终因劳累过度坠下山崖。
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大多相当于中原的魏晋时期,皆以单幅的形式,选取故事发展中最为动人的情节,画面简洁突出,线描如屈铁盘丝,遒劲流畅,富有变化,铺以明快的色彩,其画风带有西域特色,表现出中外艺术的交流。
表现花鸟畜兽的绘画在宋代展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猿猴成为专门的题材,其中北宋的易元吉是享有盛名的画猿专家。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生活于北宋仁宗、英宗之际,原工画花鸟蔬果,后来见到赵昌的作品,深为叹服,领悟到“要须摆脱旧习,超逸古人之年未到”之处,才能进入名家之列,于是改而专攻画猿猴獐鹿。他的足迹遍及湖南、湖北等地名山大川,不避艰险,穷年累月寓居在山家,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体验猴、鹿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心传目击,一一寄于笔端。他还在长沙寓所的后院凿池植花,布置山石杂木,驯养水禽山兽,从后窗里默默地观察其动静游息的情态,因而画出的猿猴生动逼真,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水平。
易元吉聪颖好学,曾受到潭州知州刘元瑜的欣赏,一度将他提拔为州学助教,但因易元吉是一名画工,被认为不合规制而遭到黜免,刘元瑜也因此被人攻击,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受到降职处分,此事记载在《宋史·刘元瑜传》中。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朝廷修建景灵宫孝严殿,征召画工,易元吉以画技优异被召到开封。他先受命于迎厘齐殿的屏风上画太湖石及鹑鸽孔雀,又于神游殿画牙璋小屏,最后皇帝命其在开先殿西廊画《百猿图》,这本是显露其特长的机会,可惜易元吉仅完成猿猴十余个就染时疾而死。米芾在《画史》中说是当时画院中人妒忌易元吉的技艺而投毒将其害死的。
易元吉画技不凡,能深入生活,有创新精神,被赞誉为“徐熙后一人而已”。他画的猿猴千姿百态,超越时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宣和画谱》著录北宋末年宫廷收藏易元吉的作品达25件,猿猴璋鹿占有相当比重。其中有《夏景戏猴图》《夏景猿璋图》《盗果子母猿图》《秋景戏猿图》《湍流双猿图》《芦花群猿图》《群猿戏蜂图》《案石璋猿图》《猿猴惊顾图》《枇杷戏猿图》《竹石璋猿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作品将猿猴与璋鹿或蜂绘于一图。宋代花鸟画中已采用谐音寓意的手法,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猴与“侯”、鹿与“禄”谐音,皆寓意官职爵位,而蜂与猴则可谐音为“封侯”,带有加官晋爵、禄位高升的吉祥寓意。
因时代久远,易元吉的作品多已不存,但尚有一些描绘猿猴生活情态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从中犹可看到易元吉的影响及成就。《蛛网攫猿图》将猿猴与蛛网绘于一图,古人以蜘蛛出现为喜事的征兆,汉代时即有“蜘蛛集,百事喜”的说法,因此这幅画含有吉祥寓意。《猿猴摘果图》表现长臂猿猴在山崖间觅食摘果、自由自在之态,三只猿猴二黑一白各呈其态,最上端的白猿稳坐枝干双爪捧食,另一黑猿侧身而坐呈怡然自得之态,最下的猿猴一手攀枝,另一长臂伸出作摘果状。画面只画出山崖一角,左上虚空,是南宋人典型的一角半边的章法。相近题材的作品尚有《群猿食果图》。以上三幅均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人《枇杷猿戏图》,以立轴画幅表现枇杷枝干上的两只深黑色猿猴,一只攀援倒挂枝条,另一只稳坐在枝干上,一动一静,互相呼应。被猿猴压低的树枝和横贯画面的粗干加强了章法的变化,枇杷枝叶的质感和毛茸茸的猿猴身躯都表现得相当逼真,显示出宋人高超的写实技巧。
南宋宫廷画家毛松亦擅画猿猴,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猿图》是其流传至今的唯一作品。画面上的猿猴呈静坐状态,面部刻绘生动传神,身躯动态及四肢脚爪等也画得精致入微。宋代要求画畜兽,须精确表现对象“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圆,毛骨隐起”及“诸物所享动止之性”,这些理念在这幅小画里,可以说是得到完美的体现。
南宋末年僧人法常笔下的猿猴,一变精密不苟的画风为自由挥洒的逸笔,他的画在当时就已流入日本,现被列为一级国宝。收藏于日本大德寺的《水墨猿图》是和观音、仙鹤组成的对幅,图中大猿护持幼猿,笔墨不多而情态甚妙,以淡墨画出的老松枝干亦疏简清幽,在当时是颇为新颖的画法。在禅门义理中常将猿象征为妄心的发作,而鹤又作为清幽超然环境的动物出现,当时一些文人曾有诗题咏法常画猿,如徐集孙题法常画猿云:“峭壁悬崖隐趣深,每来洞口费呼寻。啼云啸月声难写,只写山林一片心。”可见法常笔下的猿猴表现了禅门意趣。
老百姓对灵巧的猴似乎情有独钟,在清代民间绘画中塑造了多种多样的猿猴形象。
古人认为在马圈中养猴可替马消灾除瘟,《齐民要术》中即有“常系称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的说法。《西游记》中发展为玉皇大帝为招安孙悟空,封其为“弼马温”的情节,因“弼马温”与“避马瘟”有巧妙的谐音。孙悟空就任天宫御马监,千匹天马见到他个个泯耳攒蹄,未及半月都养得膘满肉肥。民间以猿猴形象装饰马厩门户,反映了希冀牲畜平安的心理。
但民间艺人的构思并不到此为止,陕西凤翔的猴子门画中更运用了传统的谐音寓意手法,画猴子牵着大红马,松树上悬一官印,取“马上封侯”之意。而对幅则画母子猴,一大猴背负一幼猴,又取“辈辈封侯”之祝愿。也有以猴、鹿、蜂构成吉祥图画的,表现一猿猴牵梅花鹿并顽皮地捅松树上的蜂窝,树上还栖有凤鸟,题为“猴蜂鹿雀”,谐音“侯封禄爵”,亦可释义为封侯得爵禄,即青云直上、加官晋爵之意。
成语“沐猴而冠”,比喻和讽刺那种虚具仪表而实无人性的败类。清末武强刻印的《扛箱官》上,画出一只身着清朝官服、项挂朝珠的猴子,一本正经地坐在独杠上,轿夫和鸣锣开道的衙役也都是猴子。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旗上写着“禁烟”二字,从猴官的带有海水江崖的袍服上看,赫然是官高爵显者,手持羽扇又表现得自命不凡,显得愚蠢可笑。
“扛箱官”原为民间春节花会表演中的一个节目,由二人抬着一根独杠,上坐丑角扮演的官员,招摇过市,出语滑稽可笑,间亦讽刺时弊。民间年画中还大量出现以孙悟空为主体的《西游记》故事画及表现猴戏的杂技演出,亦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