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秭鄂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司空见惯:在公交车上吃早点、大声打电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等。这些人只图自己方便、只顾自己需要,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独木不成林,每个人都是木,是社会这个大森林中的一个成员。每个个体,是“自己”的同时,相对其他的个体来说又都是“别人”。置身于社会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别人都会有所感受。正如一位妈妈告诫孩子不要在地板上乱跳乱蹦时所说的那样,“你的地板是别人的天花板”,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行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良性品质,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尺度,也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更进一步说,行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本质上是一种善意和爱心。在特定或具体的情境中,“考虑”和“被考虑”的双方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当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相冲突时,多考虑别人感受,可能就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感受,这就对人性的趋利本能发起了挑战。我们经常听人说:“他舒服了,我就不舒服了!”或者:“我考虑他的感受,那谁考虑我的感受?”此时,考虑别人的感受,就要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忽略自己的感受,收敛起自己的某些东西,对自己的言行和态度朝着有利于别人感受的方向修正和调整——这是一种对高尚人格的自觉追求,是对人性趋利本性的超越。
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行事时需要谨慎的态度和自我反省意识。凡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谨慎思考,是对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进而完善自己的行为。做事前“三思”方能言行谨慎,戒除狂妄、肆意,避免伤及周围人的感受。与此相反,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往往做事不经深思熟虑,行事草率,最终会殃及别人和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关注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是否影响了别人,或许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雅行为,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文明,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评点】
这篇例文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理服人,充分体现了议论文的逻辑力量。“行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良性品质,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尺度,也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本质上是一种善意和爱心”——这些论述体现了作者深入的理性思考。文章后半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怎么做”的问题,思路缜密,说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