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丹丹
廊坊市水资源智慧管理体系建设浅析
□吕丹丹
阐述廊坊市水资源现状和管理形势,介绍廊坊市智慧水务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及综合效益。
水资源;智慧水务;水资源管理;廊坊
廊坊市建成集地下水、地表水、非农取用水户、水功能区水质、墒情、雨情、汛情和水务信息现代化智能管理于一体的“七网一平台”智慧水务管理体系,为全市水资源动态管理、科学调度和防汛抗旱预警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1.1 廊坊市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廊坊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处京、津之间,全市国土面积6429㎞2,位于海河流域。同时,廊坊市也是河北省水资源最为短缺、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04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4m3(按436万人口计),远低于河北省人均水平,更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0。
1.2 廊坊水资源管理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情势变化,全市水资源管理面临新形势和问题,一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面临巨大压力。1980年以来,全市总人口、经济总量、水资源利用程度持续增加,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二是水资源治理、开发、保护、管理面临新挑战。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廊坊市主要平原河流大部分干涸,过度排污使多数水功能区水质不能达标,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水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水务管理面临新要求。新形势下,水务管理方式逐步从以行政命令为主向依法管理转变,对管理能力要求显著提高。为积极应对新形势、妥善处理新问题,迫切需要对全市水资源科学配置利用加强管理。
2.1 水务信息现代化智能管理平台
通过建设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监控中心、业务应用系统等,逐步形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板块管理、权限分配的廊坊市水务信息现代化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水情、雨情、汛情和墒情的监控、预警、决策与管理能力,实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水功能区管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多方面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化管理。
2.2 地下水监测网
廊坊市原有地下水位监测井97眼,均采用人工绳测方法,存在报送数据慢、人力投入大、数据不准确等问题。2014年以来,建成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井199眼,分布密度32㎞2,实现了实时测报全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水温情况,可绘制地下水日、月、年水位变化曲线图,科学分析相关数据,为全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2.3 地表水监测网
在原有42个地表水位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新建35个地表水位监测点,同时对现有42个水位监测站点进行全部更新改造,形成覆盖全市20条河流和4大蓄滞洪区的地表水监测网,及时准确掌握全市河流水位变化情况,为科学管理地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2.4 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网
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50个非农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点,使全市非农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率达到100%。该监测网一方面为关停自备井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全市取用水户的取用水情况,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
2.5 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网
全市现有水功能区20个、水质监测断面27个,采取人工取样检测的方式,基本实现了全域监测;同时,在潮白河吴村闸和北运河土门楼木厂闸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试点,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河道中水的PH值、温度、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氨氮、COD、总磷等数据。形成覆盖全市主要河流的水质监测网,掌握全市水功能区水质安全状况。
2.6 墒情监测网
全市现有10个墒情监测站,分布在三河、大厂、香河、永清、固安、霸州、文安、大城等8个县(市、区),主要监测土壤含水率,分析农田土壤墒情变化情况,掌握农作物需水状况,有效提高农业抗旱管理水平。通过墒情网的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农田土壤墒情变化情况,掌握农作物需水状况,有效提高农业抗旱管理水平。
2.7 雨情监测网
全市共有43个雨量自动监测站,分布密度150㎞2,可实时监测全市域降雨情况。通过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实时掌握全市降雨量情况,便于市防汛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防汛指挥部全方位了解雨情,有效应对天气灾害。
2.8 防汛视频监测网
全市共有防汛视频监测点61个,可实时掌握全市行洪、排沥河道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随时了解现场情况。如发生洪水,可直接调播现场画面,直观了解现场河道水位、洪水传播过程等情况,便于领导快速做出科学决策。□
2016-05-20
吕丹丹,女,汉族,廊坊市水务局,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