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展思考

2016-03-11 08:12李标乐波灵黄红燕白雪田智得
广西蚕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桑树

李标,乐波灵,黄红燕,白雪,田智得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

·产业聚焦·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展思考

李标,乐波灵,黄红燕,白雪,田智得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

通过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十五”以来在蚕桑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机遇,对广西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做出分析,并相应提出积极开展蚕桑品种选育与创新研究、加强蚕桑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研究等。

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广西

2016—2020年是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明确广西“十三五”期间蚕桑科技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蚕桑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广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十五”以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在蚕桑产业科技创新上取得的成绩,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任务措施等。

1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的现状

1.1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五”以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注重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并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育成推广桂蚕1号、桂蚕2号、桂蚕N2、桂蚕3号、桂蚕4号等一批家蚕品种和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桂桑5号、桂桑6号等一批桑树品种;集成了一套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和省力化配套种养机具,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研制开发了蚕丝被、桑果酒、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一批蚕桑资源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整体经济效益;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奖励,取得一批专利,夯实了产业应用科学的基础。同时注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区外蚕桑种质资源、先进技术、智力人才等,为广西蚕桑科技创新所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批蚕桑先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古巴、乌兹别克斯坦、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广西蚕桑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1]。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广西蚕桑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资源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高层次优秀人才缺乏;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前沿科技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先进实用技术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广西石山地区所占比例高,耕地资源有限,受蚕桑生产劳动力成本、物资价格上涨,国内其他省区和国外一些地区蚕业竞争加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广西蚕桑科技创新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3 面临新的机遇

新形势下,广西蚕桑科技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具有较多有利条件。一是蚕茧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产量占全国的近50%,规模效益突出,对蚕桑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2],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蚕桑科技创新环境逐步向好,营造了大众创新的良好氛围[3];三是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广西在亚热带蚕桑品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能力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现正朝着打造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高效化的方向迈进[4];四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桑树基因组测序的成功完成[5-6],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和高新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发展,为蚕桑科技创新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将推动蚕桑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2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方向

根据全国蚕桑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广西实际,下一步应坚持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加强研发平台建设,突出自主创新,注重机制驱动,加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交流合作。重点打造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培育一批重点应用基础研究学科,提升广西蚕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科技交流合作能力,并以创建一流国际区域性蚕桑科技创新机构、打造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创新机制和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目标,把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打造成为国际区域性蚕桑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产品创造中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

2.1 创建一流国际区域性蚕桑科技创新机构

一是以“三个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产品创造中心)”“三个基地(武鸣、扶绥、坛洛)”为重点,建设一流的蚕桑科技基础设施;二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三是探索研究机构改革,创新机制驱动,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四是加大与市级蚕桑研究分院的合作,实现区市两级科研资源的整合与有效配置。努力把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建设成集蚕桑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区域性科技创新机构。

2.2 打造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将依托广西蚕业人才小高地、广西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制定相关政策,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

2.3 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蚕桑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仪器装备水平,使平台设施条件跃上一个新台阶,并争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2.4 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创新机制

完善蚕桑科技创新的机制,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一整套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机制。

2.5 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一是加强蚕桑多元化品种创新研究,重点在优质、高产、高效、高抗蚕桑新品种取得突破;二是开展现代蚕桑生产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在省力轻简化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开展蚕桑资源多用途应用研究,重点在食用桑、生态桑、饲料桑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破。

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动广西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区桑园面积发展到25.33万hm2,蚕茧产量36万t;生丝产量4万t;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蚕农售茧产值150亿元、茧丝绸工业产值400亿元、蚕桑资源开发产值50亿元,把广西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桑蚕茧丝绸产业基地[7]。

3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展主要任务

3.1 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充分发挥广西的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整合资源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应大力推进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研发。一是开展蚕桑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出优质、高产、高效、多抗蚕桑品种;二是开展蚕桑良种繁育技术研究,确保优良品种安全生产足量供应;三是开展轻简、省力高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立亚热带地区高效种养技术体系;四是开展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建立完善亚热带地区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五是开展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研究,为产业横向拓展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六是开展蚕桑产业经济信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3.2 加大对科技平台与基础设施的投入

创建国际区域性科技创新机构,加大对科技平台与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一流的科研实验室和试验示范研究基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水平和综合实力。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主要平台,规划建设蚕桑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产品创造中心,完善基地建设和完备科研基础设施,整合相关院所的力量,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

3.3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把握科技成果转化规律,提高科技成果的自身质量和可转化度,加快广西蚕桑产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应制定出台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内容,争取科技成果奖励分配自主权,积极探索自行转化方法,重点对蚕品种、桑品种,蚕桑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及新产品,新型蚕用药物与消毒药物等科技成果分期分批转化。同时,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工作,打造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平台;实施基层蚕桑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蚕桑科技人员与基层推广队伍建设,重点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蚕桑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3.4 加强科技对外交流合作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是加强区内交流合作,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应积极与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会员单位、相关企业、市级研究分院开展项目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二是加强国内交流合作,积极与国内蚕桑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三是加强国外交流合作,条件具备时广西蚕桑产业要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积极开展与东盟、非洲国家以及印度、古巴、日本等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4 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开展蚕桑品种选育与创新研究

一是收集、引进、创新和保存蚕桑种质资源,建设亚热带蚕桑种质资源基因库和品种资源信息数据库。二是开展高产、高效、抗逆的桑树生产实用新品种的选育,选育出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耐剪伐的桑树品种,筛选出饲料用、食药用、生态用和高产量、高蛋白、适合机械收获等桑树良种,推动桑树品种资源多元化发展。三是在选育多抗、高产、优质、高效的蚕桑生产实用新品种的基础上,开展“新、奇、特”等多元化家蚕品种创新研究。筛选出抗病、转基因、雄蚕、天然彩色茧、适合人工饲料育等一批适合于亚热带地区产业多用途需求的家蚕新品种和新品系,推动家蚕品种资源多元化发展。四是收集、引进、保育和创新开发蓖麻(木薯)蚕、柞蚕品种资源,筛选适合广西生态环境的一化性柞蚕品种,开展柞蚕“一化二放”生产技术研究,打造全国最大的蓖麻蚕研究示范基地。

4.2 加快蚕桑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一是开展桑树高效育苗、快速成园、机械耕作与收获、现代化灌溉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及果叶两用桑、饲料桑、石漠化生态桑等多用途桑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集成适合亚热带地区的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二是开展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快速采茧、蚕室蚕具消毒等省力轻简机械化研发,集成适合亚热带地区高温多湿气候和多批次养蚕技术。三是开展蚕桑良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研究,建立新品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蚕桑良种繁育技术水平,建成国内外一流的蚕桑良种繁育基地,使家蚕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5万张,杂交桑良种年生产能力达10 t。四是开展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检验检疫、质量控制、信息管理、设施机具、经营管理等相关研究,形成适应亚热带地区的蚕种处理与质量管控技术体系,确保全区蚕种实现安全生产足量供应。五是开展主要蚕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发生流行规律、高效省力省药防治以及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形成适合广西亚热带地区高温多湿多批次养蚕的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

4.3 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研发

一是开展饲料用、食药用、生态用桑树应用研究,发展“桑产业”。加快牧用型桑树品种的研发,推进以桑枝、桑叶为原料饲养牛、羊、猪、兔等动物的新模式研究;开展适合广西种植的优质高产果用型、果叶两用型、茶用型、菜用型、药用型等食药用桑配套栽培收获技术研究和系列产品研发。二是开展利用桑枝、桑果、桑叶开发食用菌、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醋、桑果白兰地、桑叶茶、桑叶粉、桑叶菜、桑叶面条、桑叶饼干等产品;利用蚕蛹开发蚕蛹食品、蚕蛹虫草、蚕蛾酒等产品;利用茧丝开发蚕丝被、彩色内衣、民族饰品等产品,形成一套广西特色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三是开展桑树用于石漠化治理、土壤重金属超标和矿区复垦地治理三大领域的研究应用,推进桑树生态性功能的开发。四是开展桑枝栽培食用菌、开发生物质燃料,蚕沙生产沼气、有机肥等研究,实现蚕沙无害化处理和桑枝高效循环利用,改善蚕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4.4 加大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力度

一是开展桑树基因花粉管通道导入等桑树转基因技术,基因设计育种,多倍体诱变,孤雌生殖基因纯合技术,桑树抗逆等重要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为桑树分子育种打下基础。二是开展家蚕功能基因表达序列数据库扩展和基因表达特征谱、家蚕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等研究,建设家蚕功能基因的利用技术平台,推进家蚕功能基因与产业应用相衔接。三是开展广西流行的蚕桑主要病虫害的病原病理研究,抗病品种抗性机理及抗性基因定位研究;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与家蚕交叉传染规律研究;高通量筛选蚕桑病虫害防治药物及桑螟性诱剂的研发应用。四是开展桑树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推进桑树快速繁殖,完善广西桑树繁育技术体系。五是开展桑叶蛋白、氨基酸、粗纤维含量测定,桑树土壤重金属污染测定,桑树重金属吸附基因克隆分析等研究;开展蚕桑营养成分分析、蛋白纯化、细胞培养、微生物培养和酶活性检测等基础研究工作。

4.5 开展产业经济信息研究

一是开展产业要素、茧丝市场需求、竞争力消长、经济效益、产业链发展影响因子、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蚕桑生产保险、桑树多用途开发应用模式等研究,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开展蚕桑产业发展趋势预测、蚕桑科技前沿信息、蚕业信息平台建设与传播方式等研究,推进物联网在蚕桑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建立蚕桑科技信息数据库。三是加强蚕业网站平台建设、数据库开发应用,建设完善广西蚕业信息报送、蚕桑智能化、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等。

4.6 开展设施设备与智能化研究

根据广西的气候、光热、土地以及劳动力结构等条件,一是开展桑园管护机械设备、桑园现代灌溉设备、良种繁育设备、省力化养蚕机具等研发应用;桑种生产设备、蚕桑种质冷藏保护库建设、蚕丝被加工等设备的研究。二是应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集成,监控蚕桑生产过程中的气象环境、土壤情况、设备状态等各类指标,掌握蚕桑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土地灌溉、气象变化等情况,分析研究数据,实现蚕桑生产全程精细监控和建立预警机制。

[1]乐波灵,虞崇江,李燕飞,等.广西蚕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国蚕业,2016,37(1):36-40.

[2]祁广军. “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

[3]韦志扬,陆宇明,韦昌联,等.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1021-1024.

[4]祁广军,乐波灵.广西亚热带蚕业发展及蚕业技术创新的作用[J].蚕业科学,2011,37(4):725-729.

[5]程道军,侯勇,夏庆友. 家蚕基础科学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家蚕基因组计划实施10年回顾与展望[J].蚕业科学,2014,40(3):367-373.

[6]郑劲松,温才妃.桑树基因组测序完成[EB/OL].(2013-10-08)[2016-09-21]http://www.cas.cn/xw/kjsm/ gndt/201310/t20131008_3944047.shtml.

[7]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西蚕丝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工信规划〔2014〕69号)[Z].2014.

S88[-9];

A;

1006-1657(2016)04-0001-4

2016-11-18;

2016-12-10

信息]李标(1963—),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研究推广工作。E-mail:13607889006@139.com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桑树
马桑树儿搭灯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