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不作为”心结

2016-03-11 12:47汪金友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6年1期
关键词:阎王贪腐事儿

汪金友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官员死后见到阎王,自称生前是一个好官,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没有任何贪腐和过失。而当阎王问他有什么作为时,他却无言以对。于是,阎王怒斥:“你身为官员却求全自保,该办的事情不办,该断的案子不断,该上报的问题不报,岂不是负国负民?要是这样,我们还不如在公堂上立一个木偶,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要知道,无功就是过,不干更是过。”

联想到当下,近几年因为厉行“八项规定”和纪律作风整顿,有很多干部出了事儿——有的因公务接待,有的因公车私用,有的因协调矛盾不力,轻则被批评、通报,重则被处分、免职。于是,一些人便从这些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宁可不干事儿,也不能出事儿。干了事儿别人不一定知道,可一旦出了事儿,马上就会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笑料。这样的心态,就像传染病一样在干部队伍中蔓延,说干事儿风险大,嫌费力不讨好,转化到行动上就是等待、观望、谨慎、小心,安全第一,作为第二。

毋庸讳言,不干事儿和不作为已经严重制约了改革进程。你不推,我就不动;你不找,我就不办。奋进的气氛、创新的举动渐渐少了。如果说贪腐是官员的致命伤,那么“怕出事儿而不干事儿”的心态就是慢性病,长此以往,误国误民。

解开“怕出事儿而不干事儿”的心结,首先要分清干事儿和出事儿的界限,给干事儿的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当年武松打虎,在上山之前喝了十八碗酒,属于“醉打”,还打折了一根哨棒,属于“损害公物”。要是这样苛刻要求,恐怕就没有人去打虎了。这就需要在法律和党纪范围内允许“试错”,并健全相应的容错机制。因为干任何事情,都会有代价、有成本、有不可预见性。要想让干部们干事儿,就得允许他们敢尝试、有失误。

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也要摆脱“无过就是功”的误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把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群众测评有机联系在一起。严格运用考核结果,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如果只看其“有过”还是“无过”,“无过”就提拔,“有过”即闲置,那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导致更多的人不干事儿。

要解开“怕出事儿而不干事儿”的心结,还要将群众的有效投诉、舆论的正确监督,作为考核党员干部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倒逼干部主动履职。

猜你喜欢
阎王贪腐事儿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别为贪腐找“理由”
美女答阎王
成语两则
圈里事儿
贪腐搭档落马记
重生
孕吐那些事儿
拔“毛”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