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浅谈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表达
刘 倩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工笔人物画主要是用线条勾勒人物外形,造型工整严谨、设色细腻艳丽,绘画语言平和典雅,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在唐代以前一直作为工笔人物画一直很受追捧。从唐代后期的人物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以形写神”的重视;古人作画,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为标准,其工笔画也达到了十分完善的境界。由于工笔人物画从宋元之后造型由样式走向了程式,明清画家也沿着这一程式一直走下去,最后极大程度的束缚了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和风格演变。所以,我以“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为线索,放眼与历史长河之中, 展开对工笔人物绘画风格形成、发展、创新、的研究,目的是“借古言今,”丰富工笔绘画写意性的内涵,希望能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拓展延伸,吸收多种形式和技法,增强工笔人物的写意性。
工笔人物;工笔人物写意性;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传统;创新
人物画就是以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工笔人物画,出现的时间比工笔山水画、工笔花鸟画早;工笔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细致入微,富有生气、形神合一。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人物画家所主张的。“以形写神”这个说法,始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但早在顾恺之之前就有了许多对形神方面的记载,如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鸿烈》中有写到,“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画人物画时,画家常常会抓住有利于传神的姿态和细节,来强调人物的主次关系,画面处理有详略之分,通常详于人物的头、手、鞋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的周边物品和人物所涉及的物品而省略于所处环境背景。在人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物品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情”大于“形”,叙事性的作品主要特征在于,对时间过程中的事件的一一刻画,如:《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副叙事性作品,它采取的就是长卷横构图,图中刻画了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画中巧妙地运用了屏风、几案、床榻等器物划分画面空间,画面打破时间概念,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全画工整精细、画面流畅、线条细润,设色厚重大方,是一副杰出的艺术作品。一提到人物画的笔墨技法,就会想到十八描。十八描的产生是为了更精妙的表现物象、更准确的传达美感。十八描的产生促进了工笔画技法上的进步,也为当代画家开辟了道路。
在人物画的传统绘画中,有一种特殊的人物画,我们通常称它为肖像画。它们的创作对象都以人物为主,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有更细节性的要求。肖像画展现的必须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还要求体现人的神情、性格、爱好。而人物画的比肖像画的创作范围更宽泛,可以经过总结、综合甚至自己无限的想象,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人物造型。古代的人物肖像画人特别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的肖像画有“写真”、“写照”、“写影”等特点。众多肖像画中把观察和描写人物作为其重点。如:东晋·顾恺之的理论“实对”,南齐·谢赫的概念“应物象形”,元代·王铎的“写像秘诀”。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
在中国绘画史上,自商周时期开始,人物画便具有了教化的功能。从各代发掘出来的画作中,可以见到历代帝王、贤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面貌,这说明工笔人物画有浓厚的教化功能,当代工笔人物画画慢慢弱化了这种教化的作用,而追求一种精细、工整的画面效果。
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有很多机遇和挑战。我觉得当代工笔人物画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继承传统,把传统的整套绘画技法应用于现实的人物写生和创作中,使传统精细的技术和当代造型审美相结合的工笔人物画画法,另一类画家受周边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开始对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开发创造,开创出一种以矿物质颜色为主的重彩画画法,这种引用日周边国家技术来加工、创新工笔画的方法,为工笔画的发展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最后一类就是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加以拓展和延伸,吸收各类优秀艺术形式,兼容并蓄,增强工笔画的写意效果。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寻找最合适的绘画语言。我们当代的画家,不能拘泥在古人的笔墨之中,要打破日趋凝滞的模式化技法,去完成工笔画的创新。对于技法的探索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总结,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其中体验观察,获得启发。技法的创新是没有尽头的,一种激发可以形成一种技能,但是技法的创新和避免重复化的问题一直是“一根难啃的骨头。”我们要尝试把各种绘画语言引入画面进行尝试。然后借鉴历史,进行研究。
画家的造型意识和对事物造型的敏感度要高,但每个人造型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常看一些经典作品来提高,还要把传统和“尚意”重形相结合,是物像的形进行转化,形成更加高级的造型。唐宋的工笔人物画特别强调“以形写神”但在宋以后,院画画家比较片面的学习传统,而慢慢的脱离了自身情感上的表达,到了明清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工笔人物画也开始走向模式化的道路。我觉得宋元时期兴起的轻视院画而注重文人画的浪潮,对之后的工笔人物画产生了一些阻碍。
工笔画人物画的写意性,拓宽了工笔画人物画的形式,扩大了工笔画人物的内涵,完善、改进了工笔画人物画在技法上的约束。重要的是再次提出工笔画写意性的重要意义,提出的目的在于将写意精神重新注入工笔人物画中,使它在工笔人物画中重新得到回归和体现。“工笔”与“写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画家都是运用笔墨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通过毛笔皴擦点染表现在画中,使画面表现出一种有丰富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有透漏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涵养的画面效果。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抒发画家自身的内在情感,或者是借物抒情,抒发物象本身特有的寓意。
我认为中国画特别注重对“意”的表达。我们对“写意性”的概念要有完整的认识不能局限于笔墨形式上的这一单一狭小的范围。工笔画不是以细致入微为主要目的的,我们不可以把“工笔”和“写意”对立起来。因为工笔画一直以“以形写神”为作画标准,每个画家都已达到“人神合一”为目标,画面绝对写实并不是工笔画画家所追求的,工笔画画家在仔细观察观察物体后,引起自身内心活动的表达才是工笔画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工笔画画家既要尊重客观物象的造型,不能太随心所欲自己又要进行主观上的处理,添加自身的特色。工笔画的特征有包括主观的、赋有写意性的的造型、色彩和空间表达。
工笔人物画造型上的写意性。画家改变对原有物象的照抄照搬,而是首先对物象进行一个简单、初步性的了解,由这个过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工笔人物造型上的写意性是以自然物象为主体,不是进行完全的模范,和物象达到完全的一致性,而是把自然物象和自身意象相融合。对写意性工笔人物画而言,画家应抒发自身的情感,从而有意识的改变对象,使画与我相融合。工笔人物画造型上的写意性的核心在于他尊重客观物体本身的形态,而不受到他的约束。在客观物象的形态完整的基础上,抒发、培养自身的审美趣味。“造型写意性”的灵魂在于写意人物画家对画作自身情感上的表达 “造型写意性”不以形似为重点,反倒更加注重对画面的自我发挥和自我表达。
工笔人物画色彩上的写意性,南朝理论家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这个概念,他为中国画中的色彩注入了新的思想,就是主观设色的观念。认为色彩具有传递感情的特性,中国画中的色彩不完全表现自然物本身的色彩,而是丰富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作者主观想要表达出的一种意境和情感。用主观色彩来表现自然界物象中的各种色彩,使各种物象色彩变得简单、纯粹和概括。强调以心会神,追求作者主观感受的理想表达。
画面位置、空间的写意性,中国画在画面位置上的处理,不同于西方科学的空间位置处理,中国画的空间以平面为主,没有西方的那种空间透视,立体解剖,中国画的空间构成,主要是表现在把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来观察景物。从而达到意象空间比例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物象简单的陈列。
最后是画面绘画语言的写意性,我们当代的工笔画家要取传统之精华,弃模式之僵化,当代画家要自主性的吸收各种各样的艺术语言,来充实工笔画,使工笔画跳出重复性的传统模式,吸收、转化成以开放性的思维,寻求写意性绘画技法语言的本质。让“以形写神”的内涵重新回归。
明清以后的工笔画常常以某种精细的描绘作为其表现形式,但总是会走入“匠气”的误区。为了打破这种现象,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又需要改善的地方就大胆的进行改善和创新。还有就是,不要排斥绘画过程中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绘画效果,有出彩的地方要进行保留。因为工笔画的创作流程,告诉我们要进行形式感上的创新还需要进行很多尝试。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工笔画技法流程,“染色不能染出线”的传统式染法。而是更加自由、自主的表现自身的想法,不要受到线的约束。也可以把颜色冲出线外,形成一种虚无缥缈的画面感,这就是工笔画写意性的一种大胆尝试。我们还可以将其他民族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融入到工笔画的创作中,使构图、色彩和技巧获得极大的自由,使工笔画创作中写意性的绘画语言达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我觉得提高工笔画,要从写意入手,希望工笔人物画不流于概念,要使工笔画有表达画家自身精神归属感的作用。在练就扎实的造型基础和传统的笔墨语言之后,还要努力完善、创新工笔人物画,把传统融入到现代文化的土壤中,让其绽放更美丽的花朵。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错并存的时代里,我们在主张工笔人物画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走一条可以融合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学习、研究之路。
[1]《淮南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2]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