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伟
安徽省淮南市山河堂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
烙画的特征及表现方法
郑红伟
安徽省淮南市山河堂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烫画,烙花,火笔画,是我国较早的一门民间艺术,用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所以它的语言特征是独特的,发展到今天,我们更要强化它的独特艺术语言个性。
烙画;特征;艺术语言;创新
烙画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烙印。庄子《马蹄》:“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烙)之。”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画王”,并把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
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一)烙画的起源
关于烙画的起源目前尚没有具体的史书记载,以河南为代表都认为始见于西汉末年,并有传说烙花王李文曾救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的故事,后刘秀称帝后,加封李文为“烙画王”,并把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但据庄子《马蹄》:“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烙)之。”用烙铁烙马印,印为铁质,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乃为烙火方便之作。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烙铁印是“日庚都萃车马”,由此可以推测烙画起源于春秋战国。
(二)语言的特征的演变与发展状况
烙画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演变的,主要受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科技水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烙马印来分析,那时社会动荡,烙画还没有作为艺术的主要的画种,烙铁主要是作为实用工具去烙印记,主要烙马或钤于廪粟之用,就是签名或作记号之用,烙的是文字或简笔线条图案。到汉代烙画已发展成熟并兴盛于东汉,从民间传说的“烙画王”李文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民间烙画水平已非常高,所烙飞鸟走兽、人物山水栩栩如生。并且烙画已作为一种画种生存于社会,有专业的艺人创作和生产。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汉墓出土的漆匝等器物上发现烙印戳记。这些烙印戳记标示的是漆匝的产地,是汉初蜀郡成都作坊手工业的制品。这就说明汉代已出现烙花筷子和烙画工艺品。晚清末年李放编著的《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书中记载:“张崇,唐代名画工。擅长烙画,人称巧人张崇”。因古人烙画用炭条,故也称“炭画”。据载张崇腰带铰具,每一胯如钱,灰画烧之,见火即隐起,作鱼、龙、鸟、兽之形,莫不悉备。清代记载的烙画家更多,如武疯子烙画,烙山水、人物、台阁、鸟兽、林木。曲尽其妙,常画凌烟阁功臣。瀛洲十八学士,须眉意态,衣褶剑履,细若丝粟,而一一生动。”
罗云山人火画歌”:“赵城籍班禄,别号罗云山人,工火画,深浅阴阳,毫厘可辩,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具有生气。
近几年中国的烙画发展很快,烙画人员素质整体偏高,既有世代相传的烙画世家,也有艺术院校毕业生加入形成专业团队。烙画工具也随着科技进步而有所创新,材料也更广泛,有木板、葫芦、宣纸、丝绢、布、竹等,现在烙画题材广泛,反应时代,不仅参加全国美展,还参加了国际艺术博览会。人民大会堂、博物馆、军区、风景区、各政府机关单位都有悬挂和收藏,有的还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
(一)以木板材料为例来分析烙画艺术语言的个性特征
木板是天然材料,其特点是具有天然材料的质感、特性和肌理效果,如白杨木细腻而柔和、木纹浅而丰富,有的纹像山形,有像云形,有像水纹,创作者可以根据木板的肌理效果而去加以应用和创作,往往有天然意趣。椴木板质坚硬而光滑,烙印油而发亮且不易褪色,板面呈古铜色或象牙白,纹理自然,可利用其纹理创作如波纹状的水、白云状的云、云雾状的烟雨。椴木胶合板,价格适中,烙烫各种图形表现性好,是烙画的首选材料。
(二)从技法来分析烙画语言个性特征
烙画是一门古老的画种,传承至今可谓是风格多样,技法丰富。当前烙铁工具日益先进,首先是温度的控制能做到得心应手,不同温度烙出的深浅程度不同呈现的色彩变化也就不同,线条的力度、深浅也变化万千。其次是烙笔笔头的形状多样,烙制画时可以根据题材需要而去变换各式各样的笔头,如有刀形、有铲形、有针形、有球形、有钩形……技法其实也是变化万千的,主要受这几个因素影响,一是创作者对工具的掌握熟练程度,二是创作者借鉴其它画种技法,三是作者根据题材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而创造的技法。技法有勾线,如双勾、单勾;有均匀的烙熨烫色;有刻线,即用刀形烙铁入木三分刻画;有烘烤渲染等几十种常用技法,不同的运笔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和国画等画种道理相同,如顺锋、逆锋、侧锋、藏锋、露锋、拖笔、枯笔、拙笔等,所表现的效果各式各样,个性特征鲜明,在烙制过程中有时会有不可预料的随机性特效。
当前烙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语言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趋同其它画种,独立个性特征弱化。当前各画种都在互相借鉴融合,如剪纸学习和套用传统国画色彩,有的连用笔、形象都是国画的,远看还以为是国画呢,这就失去了它的艺术语言本源。烙画也是一样,有的一幅画只烙一点外轮廓线,其余的是用油画或国画色彩去画,怎么看都不像烙画,还硬说是创新,这样的创新就把烙画的语言元素都创没了还有意义吗?二是题材、形式陈旧,缺乏当代意识,创作性不强,作品语言单薄,精神内涵不强。很多烙画人,不追求原创,只是一味地抄袭和临摹别人的画;也有的一味地重复烙小作品,这样就把烙画定位太低;还有就是作品一直是老面孔、老样子,老缺少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烙画是古老的画种,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当前我们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发展。在东西方各种文化的大冲击下,我们可以借鉴融合一些元素,发展创新,但在这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一味地追仿别人而迷失自我,失去烙画本身固有的母本元素。我们要在这种学习和融合中丰富艺术语言,强化自身的特征,突出个性,让作品有精神内涵和时代气息。
[1]艾秀琪.中国烙画技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