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立,乔亚珺
(1.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 101121;2.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刘永立1,乔亚珺2
(1.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 101121;2.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把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审视,再认识高职体育的属性与价值才能找到正确改革的思路。本文对部分进行体育课改的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体育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重点探讨。
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当前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学校体育功能的实现早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矛盾的解决很多高职院校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根据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价值实现,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功能与教学理念上都已作出大胆的突破。从整体来看,还在不够显著,没有形成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建构体系,没有凸显高职体育课程的特色,还需正确认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属性与功能以及学生主体需要实现的可能性,最终构建以社会服务价值取向为前提、体育技能学习与文化素养发展为条件、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
1.1 研究对象
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工具了解并掌握了国内有关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学校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功能等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北京市、苏南地区和重庆地区等15所具有代表性的实施课改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重点向学校体育教师及体育部主任作为调查对象发放电子问卷;北京高职院校双选会进行对21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2.3 访谈法 重点对实施课改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同仁进行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3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1 重审高职体育课程的属性与功能,建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2.1.1 高职体育课程定位:把握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自身特殊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施了体育课程改革,但结合高职院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特点来看,对体育课程的定位的还需斟酌。对体育课改的几所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对体育课程定位只体现了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公共性,也即是育人功能、健身功能和承担体育文化传播之责,忽略了高职体育课程的个性特点,或“把体育课程为专业技能服务作为基本目标”,“运动训练作为提高职业身体素质的基本教学”等对高职体育课程功能的弱化现象。任何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作为高职体育课程虽存在的特殊性——对学生未来职业适应性,即是未来职业人对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身心素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发展,但一定不能忽略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2.1.2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多元化下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价值的现实融合 新《纲要》根据学生的要求设置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但作为高职体育课程在完成高校学校体育所赋予的共同使命同时特殊使命又是什么?调查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发现,体育课程目标设置没有结合“就业导向,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看齐, 目标设置趋向普通高等院校特点呈现传统的大一统目标设置,致使我国高等职业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善,过分凸显学生个体的身心素质发展,并没有因为自身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而形成特有的体育课程目标。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多围绕竞技项目设置,健身、拓展运动和职业实用性等具有专业和职业指向性的项目内容很少开设。对高职体育培养目标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应从职业岗位特点出发,不仅要强身健体掌握运动技能,还应该从体能、实践能力、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锻炼和培养,掌握本专业和职业的科学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不能单凭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确定目标,要充分考虑行业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同时,也要警惕把专业技能或者特殊职业的身体要求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类似“高职体育为专业教学服务”观念,则将是高职体育课程功能的弱化,进而使体育课程成为其它专业课程的附庸,以至最终失去自我。
2.1.3 体育课程结构:完善结构,促进高职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课程结构的深化改革是完善高职体育课程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
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3年,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快速走上一线工作岗位所以很多学校都不同时期安排定岗实习。但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高职体育课程规定的104个学时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谈何容易,同时还要实现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价值,实在是体育课程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要体现高职体育课程的特殊模式。虽然部分体育课改的高职院校开设基础学期和选修学期教学,但仅此单一的课程结构能否促进培养模式多样,学生个体的差异显著,多种职业能力素养等特点的高职教育?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地构建体育课程结构。建立能体现“个性—职业协调发展”与“职业体质”的俱乐部课程类型,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之外,还传授适用其专业特点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适应今后的职业要求。立足新《纲要》的指导思想,为寻求未来职业需求和实用的基础上,以终身体育为核心、“健康第一”为基本的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新类型。
投稿日期:2016-06-17
2.1.4 体育课程内容:贯彻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百花齐放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也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核心。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运动技术的规范化要求部分进行改造,有选择地设置运动项目,合理加强教学内容与职业素养能力结合。但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多以竞技性的运动项目,以田径、篮、排、足球等传统项目为主,内容单一,有条件的开设了游泳、高尔夫和休闲体育项目。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和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开发设置的职业使用类包括各种职业实用性和职业专门性体育课程内容安排较少,仅有个别院校根据专业类型与未来职业发展开发了新的运动项目。例如,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航空安保专业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素养要求开设了擒拿格斗与散打项目;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道路桥梁专业为提高学生户外作业能力体育教学开设了定向运动;很多院校贯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特点的教学目标,根据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与发展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时期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要求体育课程不断创新和尝试,体育功能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调适,但课程改革不能偏离学校体育的本质。有的高职院校盲目追求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教学内容与职业素养结合显得牵强附会,有失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妄想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一劳永逸的实现职业素质培养。但总的来说,教学内容还呈现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实施教改的高职院校还是冰山一角,需要在围绕新《纲要》基础上,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开发,百花齐放。
2.1.5 体育教师:打破传统教育思想,肩负体育教育事业使命 学校体育各个构成要素中,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的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课程理解、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等能否适应体育教学改革要求,这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提出了著名的“事业理论”,营销好的结果从何而来?使命→战略→结构→结果,好的结果归根结底来自正确的使命。联想到当前学校体育的结果可谓是边缘化可有可无的地位。作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作出深刻的思考:顶着烈日炎炎站在操场上的使命是什么?很多体育教师在这里是出了问题的。体育教师普遍对体育教育事业缺乏使命感,没把学校体育发展为己任,对待体育课程认识肤浅,体育教学怠慢。学校体育处在尴尬局面与体育教师这种工作思想密是不可分的。针对体育课程改革,调查发现,部分体育教师饱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影响而对高职体育课程认识不足,大都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有不同但具体区别在哪里不清楚。试想教学实施者没有正确认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属性与功能以及学生主体需要实现的现实可能性,那么高职体育课程该如何定位,高职体育课程特有的目标怎么实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必会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对体育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献身体育事业的责任感 ,转变思想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紧密结合大专业系室建设开发学校体育课程,把握和调适学校体育功能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建设服务。
2.2 大体育观下构建高职院校体育特色,加强校企体育文化交流
高职院校在课外体育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体育的功能,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校企交往,打造高职体育的特色。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一些单位十分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每年度都定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部分企业单位领导同时也是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的爱好者。有的用人单位在对专业技能和体育特长的毕业生选择中更加看重身体素质好的且有体育特长的毕业生;并不乏有员工因体育特长促进了其事业更一步发展。另外,还发现部分用人单位非常希望回到校园里和我们进行体育文化的交流。这些社会环境也是高职体育课程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优势因素。校企间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领域的合作而忽视体育文化间的交流沟通。高职体育要精心开发相关项目的体育活动与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为企业输送一定量的体育特长生。建立课外体育活动校企联赛制度;推荐优秀的体育教师协助企业开展体育活动;把校园体育场馆和设施适度对企业开放,让企业请进校园,让学生融入企业,在大体育观的指引下强化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运动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将会决定培养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决定着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能否“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因此,高职体育教育要适应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构建新时期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发展模式。
[ 1 ]阮辉.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 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 2 ]王琦.北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 3 ]李仪,潘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现状与构建[ J ].体育与科学,2012,33(6):188-120.
G807.4
A
1674-151X(2016)08-116-02
刘永立 (1980—),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