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4)
理论与方法探索
试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张长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本文先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包括哪些,然后又详细论述了应怎样规避这些因素,以保证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数在逐渐下滑。尤其从高校学生的体育达标测试中更能看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现如今,如何增强高校学生也成为众多高校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鉴于此,高校应深入分析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并采取可续、合理的措施改善这一状况,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1.1 社会经济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普及,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做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方便人们生活的家用电器和代步工具越来越多。虽然学校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但是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多数高校学生习惯在宿舍内上网,通过上网了解各种社会新闻、时事热点,以至于渐渐忽略了运动,导致体质下降。
1.2 教育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高校是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长此以往,也导致了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体育锻炼的缺乏。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则无法一蹴而就,学生的重心仍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1.3 家庭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的家长希望学生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获得一份好工作。在这种思想观的影响下,家长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上。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此外,家长除了让学生接受学校的知识教育外,还要求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甚至会规划孩子的未来。显然,家长关注的并没有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正是因为高压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很难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
1.4 体育教育因素
多年来,我国体育竞技运动接连取得丰硕成果。在此环境下,全民体育概念也被提出。为此,国家加大了各地的体育设施投资,为群众建设了各种锻炼场所。但是全民体育中并没有重点强调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青少年的体育课程仍然依赖于各大高校开展。但是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即便是开展体育课程也有一定的学分因素。况且实际情况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也是为了获得学分,以便能顺利毕业。
2.1 战略性措施
首先,应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乐于锻炼,勤于锻炼。加强高校学生的体制健康并非只是高校、社会的责任,更是家庭、个人的责任。若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应提高全民意识,积极宣传加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战略性意义。况且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保证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是高校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个家庭的需要。因而应通过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宣传增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而保证高校学生能将体育锻炼付诸实践。例如,为了更好地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将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某高校坚持每年举办春、秋两季远动会,高校杯、新生杯系列体育比赛,研究生、本科生太极拳比赛、系列职工体育活动等数十项全校性的师生体育活动。其中,春季运动会每年参赛人数近5 000人,太极拳参赛人数突破10 000人,秋季运动会更是达到每届近30场,总参赛人数超过20 000人。现如今,全民健身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影响着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一面旗帜和窗口。其次,国家应加快体育体制改革,加强全面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全民体育氛围。另外,高校、政府等部门还应结合在一起,创办增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防疫站、疾病监测中心等。尤其是要督促各高校建立与高校学生相关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以加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管理。例如,某省建立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主要就是以生源地为单位,对
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统计与排序,并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对各生源高中学校的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和对比分析。另外,各地积极响应省号召,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建设学生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积极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启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体系,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价、监督和奖惩机制,有效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确保学生身体素质均衡、全面发展。
投稿日期:2016-07-10
2.2 发展性措施
首先,高校应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并从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角度出发创新体育课程。另外,还应制订科学合理、可执行的高校学生锻炼方案,并定期开展体育竞赛,促使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到主动参与体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高校是推动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例如,某医学高校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创新了体育课程。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有机结合,构建了内容多样化且与专业一致化的课程体系。在一年级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增设10余项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在二年级第1学期增设“三大球”“三小球”、体育舞蹈等10余项现代运动项目,满足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需求。形成了1~3年级一贯制的中医特色传统体育课程,二三年级一贯制的现代运动项目,四五年级以体育社团和课外活动为补充的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全面整修体育场馆,更新添加体育器材,满足个性化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以及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基本要求。其次,落实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旨在使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鉴于此,高校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终身体育教育,并以此为原则,创新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总得来说,可以从2方面实施:一方面,我们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对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要评估其锻炼价值和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在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时,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但在具体实施课程教学时,必须遵循体育课增强体质这一宗旨。例如,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内容要突破体育教学传统的球类、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5大类体育项目,结合时代发展,增加新颖和时尚的运动项目,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改变以往的一年级基本课、二年级选项课的课程安排,把体育教学充实到大学的各个学年,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健身保健的习惯。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体育俱乐部制度,就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中。此外,最重要的是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重视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以保证学生能真正践行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总体来说,高校应重视结合时代发展,从多个方面践行终身体育,并相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体育课程选择范围。
2.3 补救性措施
所谓补救性措施就是应用到当下,针对现阶段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出的可行性措施。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个性化的锻炼方案,以使学生能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医生、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完善的锻炼计划。例如,部分高校用“限时跑”测试替代800m或1 000m测试,男生必须在20min之内跑完3 200m,女生必须在15min内跑完2 000m。有的高校则规定大一、大二学生每年冬季学期,都需要进行6min跑测试。和以往的测试方式相比,限时跑的强度不大,减少了意外伤害的可能,但仍旧有耐力方面的要求,学生相对认可和接受。另外,为了高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众多高校还开设了街舞、攀岩、旱地冰球、轮滑等近30门“潮味儿”十足的时尚类体育课,以吸引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总之,在现代化教育体制背景下,高校应加快体育课程改革,针对现有的高校学生体制健康问题提出措施,以保证高校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其次,高校还应创新体育课程管理模式,拉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距离。例如,在“互联网+”的思想下,高校应重视“互联网+体育”的教育模式,并结合高校实际,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让“互联网+体育”融进大学生健身中,最终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从宏观角度来说,全面体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群众心中,并且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市场仍处于碎片化的环境中。为了实现先进科学技术、高校管理、体育课程、学生多方面的融合,从而使体育管理走向智能化、简单化,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高校应重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建设手段等技术创建一个完善、精细的智慧体育校园,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并促进我国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总之,高校应重视信息化体育课程的管理,完善体育教学流程,加强体育课堂管理,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体育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应重视体育锻炼。另外,高校、政府、家长也应重视加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并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案。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倡导全民体育的背景下,更应加强重视为高校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 1 ]王凯.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J ].经营管理者,2014(36):430.
[ 2 ]杨洋,吴永慧,李幸堂,等.某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学校卫生,2016(5):785-787.
[ 3 ]陕威,孙娣.21世纪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3):114-115,119.
[ 4 ]吴景全.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11-12.
[ 5 ]王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4):165-166.
G804.49
A
1674-151X(2016)08-063-02
张长青(1971—),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