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丽沐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010000)
神似
——中国庭院住宅设计与赖特住宅设计的比较
澈丽沐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010000)
文章从历史中搜寻赖特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直接联系的证据,将中国庭院住宅与赖特住宅设计进行对比,指出赖特住宅设计中秉持的设计原则很大程度上源自中国文化。最后以小见大,指出跨文化和历史的建筑环境研究可以获得对于当代设计有价值的知识。
中国庭院式住宅设计;赖特住宅设计;比较
中国庭院式住宅设计与赖特住宅设计,二者都是为寻求私密,具有艺术性,和自然和谐的居所的富人而实际建造的。中国的和美国的住宅都旨在帮助居住者营造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居所,在这里能够进行富有艺术情趣的日常活动以及特别的娱乐活动。对这两种住宅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笔者研究赖特的建筑很长时间,并且走访过中国苏州大部分的庭院,也参观了那里很多的乡村。
这样的走访经历使笔者想去探寻赖特建筑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之间是否有直接的联系。在研究前无法确定地说赖特住宅建筑与中国私人庭院住宅之间确实存在直接联系。然而,这两者不仅都基于相似的设计原则,而且有一些迹象表明这两种住宅形式不像它们看起来的那样孤立。也许赖特曾经到过苏州并且他从中国庭院形式借鉴了一些内容,进而将自己类似的想法融入到建筑中。
1900年代,美国社会中充斥着欧洲文化,对于亚洲文化美国人知之甚少。他们所了解的亚洲文化都来自书籍和进口的商品。几乎没有人有机会出国去看远方的世界,甚至不会走出自己的出生地。而赖特是非同寻常的,从他的职业生涯开端起,他就被欧洲以外的文化吸引,他排斥欧洲文化,认为美国应该发展一条属于自己的建筑道路。欧洲以外的文化对赖特思考美国建筑的形式问题影响很大,尤其是亚洲的艺术和建筑。
一次难得的机会,赖特受邀参加189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一次国际展览。其中一个展馆是日本的建筑师设计的。这是赖特第一次接触真实的亚洲建筑,而不只是建筑的图像。他对日本建筑的内部结构裸露在外的形式印象深刻。1905年赖特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就是去日本的旅途,他带回了大量的建筑图像和一组日本建筑的模型。1912年他第一次被委任设计位于东京的皇家酒店,在设计酒店期间他花费长时间留在日本。基于这次经历,日本的艺术、设计以及理念贯穿于他的职业生涯。他甚至用红色的方形形状与他的名字首字母结合的形式签名,类似于亚洲传统印章的形式。笔者认为赖特的眼光从日本延伸到了中国。一些事实也表明他曾经走访过中国。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现在对中国私人庭院住宅和赖特住宅设计进行比较。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赖特建筑设计上的完整性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些原则是赖特吸取了中国庭院住宅的整体性原则。
原则一:建筑始于自然并一定要与自然和谐。
赖特住宅建筑中的核心观点就是建筑始于自然,他认为人是建筑的装饰物,并且是作为建筑整体中的装饰物。
原则二:建筑形式应该给生活以道德和精神的启示。
赖特提出人是有内在精神的,这种内在代表着人的最佳品质。他认为建筑应该以物质的形式呈现人类追求生活的理想,因此,建筑必须体现人的精神。在自然中,阳光可以传达这种内在精神。赖特认为在建筑中将阳光作为设计元素加以应用,将会传达这种内在并激发人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所以,他在建筑住宅设计中将阳光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运用并强调光影的千变万化。西方学者认为这几个原则是赖特住宅设计的主要设计原则,这些原则与中国传统庭院住宅所用的方法相似。
假定赖特确实到过北京,很容易推想他会走访一些重要地区的建筑,尤其是乡村建筑。学者认为走访的地区包括上海、苏州地区。由于他对开辟一种新的美国建筑设计风格的浓烈兴趣,以及对于亚洲文化的兴趣,他深深被中国私人庭院吸引了。
另一个重要的证据证明赖特与中国文化有联系的是赖特的自传,和与他建筑有关的理念。赖特对日本作家冈仓天心的两本书非常熟悉—《东方的理想》、《茶之书》。《茶之书》对赖特意义重大,因为它为赖特提供了一种关于空间与形式的思考方式。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老子通过一个水缸的比喻阐述了他对空间的观点。赖特对老子的比喻很熟悉,并且在建筑上应用了这个概念。也就是他所说的建筑的有效性在于其内部空间,而不是屋顶和墙,不是建筑本身。和老子所说的水缸的功能性在于它围合的空间而不是水缸本身的观点如出一辙。这种理念是赖特处理建筑的核心方式。因此,可以说赖特处理建筑的方式是源自中国文化。在他的晚年,他承认了当他发现他关于建筑空间的观点在几千年前老子已经提出来时,他很失望。他是一个骄傲的人,他更愿意相信这个观点是他首次提出来的。然而他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相信他会比老子的贡献更大,他将老子的观点融入了建筑。
原则三:建筑不是墙和封闭的空间而是室内外空间的联系。
基于老子关于容器空间的重要观点,赖特认为建筑不仅是墙、天花板,而是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建筑师为人们建造的是空间体验。人们通过在空间中穿行来感受空间,而不仅仅是看着它。因此一座建筑必须组织好空间,这样人们在空间中才能感到舒适,感到齐全的功能以及精神上的鼓舞。建筑就是将空间和物质材料组织在一起,必须尽可能地拓展使用空间,而不是将它约束在方形的空间内,而这样的方式恰恰是美国建筑安排空间的传统方式。
对赖特来说,这意味着削弱墙分割空间的作用。他通过削弱拐角处的墙来实现,这样墙就成了屏风,这种屏风可以是不透明的木材,也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是格状结构。这样内部空间就获得了向外延伸和向内收缩的双重自由。这种做法建立起了室内外环境的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就变得模糊,甚至房子的地板经常延伸到屋外的露台。一种流动空间的新形式就形成了。
原则四:材料应表现其自然品质。
一种材料不应被加工成另一种材质的形态。赖特非常喜爱天然材料,如天然的木材和石材,因为这样的材料可以使建筑与自然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他提倡采用能使建筑成为它所在环境中的有机部分的材料。他认为建筑中的材料应裸露在外,并可以为建筑提供审美价值。
原则五:图案和装饰应出自结构,结构本身就是装饰。
本文旨在说明跨文化和历史的建筑环境研究可以获得对于当代设计有价值的知识。现在、过去和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延续性。我们今天遇到的挑战并不完全是和过去不同的,因此,研究历史建筑可以让我们看到将人们的需要,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理想转化为建筑形态的不同方式。虽然技术会与时俱进,但是将这种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形态的基本设计过程是不变的,因此观察发生在过去的设计可以得到能用于当代设计的理念。
比较在非常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建筑环境也同样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所有不同的文化对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概念并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在对人与住宅形态的关系的跨文化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用来满足这种关系的不同方法和思路。把人与住宅形态的关系的研究限制在一种文化里会妨碍我们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无限多的可能性。同时跨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向我们揭示人类需求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