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朋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030000)
质不沿古,笔墨何以随时代
徐 朋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030000)
自汉魏六朝以来,中国每个时代又都有自己专属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和审美特点,表现在笔墨上则出现了各自不同的面目。质沿古意,笔墨方能随时代。只有深入的学习传统,真正的认识到的传统笔墨的精髓,掌握了其精神实质,并且勇于创新,结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出顺应时代发展的笔墨出来。
笔墨;时代;创新;古意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观点,这句话在现代更是成为了路人皆知的一个宣扬艺术创新的口号。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要随时代,都要与时俱进,何况是笔墨。自汉魏六朝以来,中国每个时代又都有自己专属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和审美特点,表现在笔墨上则出现了各自不同的面目。然而在当代中国,在西方的艺术的影响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笔墨又该如何去追随时代呢?通过本文,我来谈一下我对笔墨的浅薄的认识。
我国书画历来非常重视笔墨,傅抱石在《中国绘画之精神》一文中指出:“中国画的六大特点:一笔,二墨,三不重视彩色,四画地,五工具,六中堂手卷等表现形式”,将笔墨放在了前两位。清人恽寿平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没有笔墨的中国画是不存在的,笔墨可以看作是中国画的根本和底线,也是中国画的精髓。
那什么是“笔墨”呢?我认为至少有三层意思,其一就是指书法绘画用的材料和工具,毛笔和墨汁,这个不难理解。其二,是指书画中的表现手段,即“笔法”和“墨法”,像黄宾虹总结的“五笔七墨”。同时也指绘画过程中笔和墨的关系,强调笔是主导,墨从笔出。正如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到的“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也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的:“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可生韵,全从笔出”。其三,笔墨更是指中国书画的艺术精神,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提到:“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在中国画中所谓的“笔”和“墨”实际上不光指用笔用墨的方法技巧,更是指的是中国画的本质,即其艺术精神。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艺术精神,像追求高雅古朴,重气韵,追求意境等。中国三千年的笔墨发展史也充分的说明了“笔墨”的价值就是对这种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笔墨是中国书画表现的核心,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着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精神,他承载着绘画对自然的观照,反映了自然事物的形质,同时也传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在中国书画的审美标准中,“古意”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以古为高,便为高古,以古为雅,便是古雅。早在南北朝时期,姚最就提出了“质沿古意,文变今情”,特别是在宋元以后,“古意”更是成了中国书画中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古意”在中国的文化中,指的是古人追求质朴淳古的风尚,是一种即具高古雅正之意又有深远的美学哲思,而不是简单的对古人的学习。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师承传统,崇尚古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笔制墨的工艺也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笔墨的技法也不断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正如黄宾虹所说的那样“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所谓的“精神”就是立足于笔墨工具,而形成的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就是那种追求质朴,高古雅正的审美追求。所以,我认为笔墨发展创新的前提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只有质沿古意,笔墨才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前进。当然,无论哪个时代的“创新”,最终都将变成另一个时代的“传统”,但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传承中,凡是没有深入传统的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是没有生命力,是留传不下来的,反而提倡“复古”并付诸实践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出的“古文运动”,宋代的欧阳修积极追随,于是产生了“唐宋八大家”,他们在文坛中的地位,一千前多年来无人可企及。又如明代中期以李东阳、李梦阳为首的“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复古运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书画方面宋元时期的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提出了“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的观点并引领当时的时代,结果致使元代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年中,画坛名家辈出,出现了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书法中更是出现了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大家。
质沿古意,笔墨方能随时代。只有深入的学习传统,真正的认识到的传统笔墨的精髓,掌握了其精神实质,并且勇于创新,结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出顺应时代发展的笔墨出来。正如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或许有的人会问,一味的追古,进入了传统,走不出来,又谈什么随时代呢。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元代的赵孟頫其书法在用笔上可以说是对王羲之亦步亦趋,但是其书法依然有自己特有的面貌,明代的“青藤白阳”,二人开明代水墨大写意画风气之先河,个人风格极其强烈,但是他们在用笔上笔笔入古人,又笔笔出古人。所谓进去,就是把传统真正的精髓学到手,不怕出不来,就怕是学到的只是皮毛,压根没进去,更谈不上走出来了。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古往今来,其绘画的题材无非就是山水、人物、花鸟,运用笔墨的技巧也都差不多,但表现出来的东西却是风格各异。这就要求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就要有新时代的思想,我们就是用传统的手法去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就能创作出新的时代精神来。
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类也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共享着全人类进步的成果。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更是从政治、经济扩展到文化、经济中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笔墨随时代发展是一个必然,笔墨体现出的是随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法,任何一种笔墨,对于过去来说都是创新和发展,而对于将来就是传统,“笔墨”也只有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才能被时代接纳和认可。质不沿古,笔墨何以随时代,传统是创新的前提,无论笔墨怎么创新,都要始终保持其民族特色,坚守住其艺术精神,这是底线,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国画了。作为一名国画学习者,我认为只有踏踏实实的扎根传统,不断加强对古代经典的学习,提升自己对传统的认识,才能创作出被时代所认可,属于自己的“笔墨”。
导师:李晓庵
[1][清]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清]笪重光.《画筌》.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宗白华.《美学散步》.人民出版社,1981.
徐朋,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国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