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皓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41000)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若干思考
杨 皓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410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完成的著作,这篇写作于170年前的著作在整个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篇著作中蕴含的实践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本文从对唯物史观的思考出发进行阐述。
实践;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认为环境和人都由实践所决定,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概括为实践, 把社会生活的本质总结为实践, 把人的改变也总结为实践, 这就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明确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
《提纲》中的十一条内容并不是单独的哲学语句,恰恰相反,这十一条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唯物主义的内核问题,即哲学中不断争论的世界本源问题。当然也可理解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这个问题按照传统的教科书解释似乎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那就是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是唯心主义。但是纵观人类哲学的每一次演变,唯物主义和唯物观点还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唯物主义是一个相对近代的概念,正如恩格斯明确指出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唯物主义真正被思想家们所开始正视恰逢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例如德国,当时赶上市民社会兴起,和人类社会的很多历史情况一样,市民社会兴起伴随的是享乐主义的风靡,新康德主义学者朗格称之为实践的唯物论。但伴随着市民社会日益普遍化以及市民社会中对传统神学观点的排斥,这种思想的影响力不断萎靡。这样而来,世界就变为了观念中的东西,不再具有神性,世界则同时具有逻辑,而非超验的。从这样的理论背景出发,当我们再翻开《提纲》时,不难发现马克思在第一条中指出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唯物主义出发,“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马克思在这里认为,以前的唯物主义从某种角度去理解就是一种僵化的唯物主义,它认为“人生活的现实”仅仅以直观的角度片面去解读,是明显的感性认知,将人的生活世界仅仅当作物质世界。而马克思基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法国大革命中观察,从现实的社会中看到了人的能动性的作用,但同时也看到了人的能动性活动被客观条件所制约。马克思从这样的社会条件中,看到了更深层面的东西,那就是他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以及从感性活动所造成的感性世界出发,研究到了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层面。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活动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的世界理解为人类社会,这就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理论境域,有了全新的理论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进而产生了全新的理论空间──“唯物史观”。这样的唯物主义才可被称作彻底的唯物主义,才是解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哲学家进行理论的探索,是为了回答时代的问题和哲学本身的问题。所以, 理论的出发点就是问题。哲学领域有许多问题, 而归结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这也就是哲学的理论探索的最根本的出发点。”3冯契先生的话深刻说明了哲学理论探索的重要依据。但理论探索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却无法脱离物质层面的基础。而恰恰在人和自然界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纵观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创立过程不难发现实践在其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马克思在研究哲学的最开始,就重视实践的作用,但当时他所强调的实践是理论批判活动,例如马克思提出,“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在《提纲》里,马克思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有了深入的探讨和解答,率先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本质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所存在的不足。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这里的全部社会生活涵盖了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实践变成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脱离社会实践后,仅仅简单的从感性去认知社会生活,就是肤浅的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会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就是他们忽略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活动,那么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其内在的本质含义也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对此,马克思在《提纲》中作了阐述,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所以就像毛泽东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6历史的每一步前进都不能离开人的能动性,但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众多观点中,实践的观点是其中最基本的立足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在实质上的不同,马克思在《提纲》的写作中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般地也可以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根本上讲是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8所以我们要在当下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理论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9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22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499.
3.冯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J].学术月刊,199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13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28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28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22。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