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鸿沟
——糟糕世界中勇敢生存下去的方法

2016-03-11 13:22郭子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100024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现象学鸿沟存在主义

郭子豪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100024)

永远的鸿沟
——糟糕世界中勇敢生存下去的方法

郭子豪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100024)

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部叫《禁闭》的戏剧中,出现了“他人即地狱”这样的一个著名哲学论断。这一论断即是在陈述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鸿沟是确实存在的,鸿沟是不可抗和不可改变的,面对它我们只能选择认识它、理解它,却不能变革它。在意识并接受这一点之后,我们不因此多一个苦痛的理由,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平衡鸿沟,利用鸿沟,积极生活。

诠释学;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认识论;文艺批评;个体本体;鸿沟

这篇论文说明了两个问题:世界为何是糟糕的、以及如何面对它的糟糕性。内容主要是以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为切入点,沿着海格德尔的诠释学走到存在主义哲学,再反思对于人类个体来说文艺作品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一、糟糕的世界

世界是糟糕的,其糟糕的本质源自于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一道人类个体与个体外的万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究竟应该怎么定义“世界”。事实上,这里所指的世界是指我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对于除自我之外一切存在的认识,一种对于自身外最直观的体验的总和。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世界的物质属性的基础上的。世界物质的,而人存在于世界之中,是组成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世界”因其物质性而必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时间和空间是人的存在条件,也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最直观的工具。同时,“世界”是一个来描述经验中我们感知到的除我外的一个客观存在的总和的词汇。但是“世界本身”和“我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确知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表象,也就是它们作用于我们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当“世界”一词被创造出来时,它被包含进了两种意义;它是个体对于外在万物的直观感受的存在的定义,它也是个体基于群体对于这存在的经验性总结。对于个体来说,时间和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直接感受方式,同时,这也是我们唯一的感受方式。

如此一来,虽然“我”作为物质单位的一个集合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就认识而言,“我”和“世界”永远对立,二者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条隔离了自己、隔离了全世界的鸿沟正是世界的糟糕之处的所在。

二、勇敢的生存

由胡塞尔所说,虽然我们对事物的独立存在不能肯定,但不论我们正在经验的实际实物是不是一种幻想,我们都可以肯定它们在我们意识里直接表现的情况。你无法确定你体验到的东西究竟是真实的呈现还是飘渺的假象,在这样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我们的世界变得不可知,从而难免披上一层悲剧色彩——变得糟糕了起来。

我们感到悲剧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一种“个体”对抗“全部”的孤立感。相比全世界的存在,个体确实是十分渺小的,这是客观情况。既然“个体”和“世界”的鸿沟是基于“认识”与“本质”的,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我”的重要作用。毕竟“我”才是认识的“主体”,是认识的直接经验者,也是认识动作直接发出者。当我们重视起“我”或者叫“个体本身”的重要作用后就会明白其实我们在这个糟糕世界中并没有那么被动,事实上,我们可以很主动的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从胡塞尔的现象学走向海格德尔的诠释学。

海格德尔开创的“诠释学”在做的是一种对于现象的诠释,对于存在的诠释,从这门学科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它比现象学强调人或者是“我”的介入因素。我们不是只是以一种很被动的状态——“思考和定义”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以一种主动的状态积极和世界发生关联,我们可以改造并且无时不刻正在改变这个世界。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当我们接受了存在是先于本质的说法,我们就走出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肯定了存在的意义,也从此为自己获得了更多的主动的权利。当你意识到自己有强大的力量来改造世界,意识到自己其实际上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这个糟糕的世界是不是就变得没有那么糟糕了呢?

而这一切还可以变得更好。“个体”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细分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鸿沟、个体与社会集合之间的鸿沟、个体与自然之间的鸿沟、个体与文明之间的鸿沟、个体与时间之间(历史或者未来)的鸿沟、个体与空间之间的鸿沟(三维或者其他维)……绝佳的文艺创作素材,也是绝佳的研究方向。至此,我们就成功地接受了世界的糟糕之处,并且成功地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优质和精彩。

最后我们来谈谈为何称此为“勇敢”的生存。

意识到世界的不可知后,世界就开始变得“糟糕”。我们是否可以从一开始就让这一切变得不那么糟糕呢?有的。比如宗教信仰。当你把一切不可知的东西东交给上帝的时候,一切似乎确实就都变得十分和谐了。

现象学、阐释学也好,存在主义也好,它们都是一种十分理性的学说,说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德国古典主义,以及在之前的英国经验主义。17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是一个站在分岔路口的人。经验主义的思想是如果不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应当从感官经验获取一切经验认识。由此,洛克提出了两个观点: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当洛克不知道该如何解答的时候,他选择了相信上帝——用上帝来解答无法解答的一切。在洛克之后,终于有人勇敢的迈出了不寄托于宗教信仰而相信自己的一步,往后的哲学家们越走越远。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的存在才是一切,才是所谓本质被定义的开始。因为“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高喊“上帝已死”,因为他们把这些问题交给了每个个体自己。我不能说选择宗教信仰是一种不勇敢的行为,但我可以说选择相信自己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所以我认为勇敢地保持自己的主动性、相信自己、为自己负责就是在糟糕世界中勇敢生存下去的方法了。勇敢地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他人负责,虽仰望星空,但脚踏实地,我们应该“永远不把人当做目的,因为人仍旧在形成中。”这大概也是人生的意义。

[1][英]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译.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文艺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1版.

[2](挪)乔斯坦·贾德,肖宝森译.苏菲的世界[M].2012年5月2版.

[3](法)让-保罗·萨特,周熙良 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1988年4月1版.

[4]韩水法.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M].2007年4月1版.

郭子豪,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13级动画专业。

猜你喜欢
现象学鸿沟存在主义
从中心到切线:现象学心理学的当代反响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鸿沟为界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