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过几位文友,“闻所未闻”啥意思。他们答:听见了装没听见。我得意极了,错了吧,正确解释是:听到了未曾听到的。还做过小游戏,有一回是我写出上半句:将在外。他们写出下半句,或“君令有所不受”或“君命有所不受”。又错了,应是“军令有所不受”或“军命有所不受”。
老实说,此前我跟他们一样。但看了一本书后,我改了。
严格来说,应该把这本书称为一本月刊的全年合订本,就是《咬文嚼字》。还差几本,我就把他们出的所有合订本买全了。合订本一般在第二年的第二季度开始上架,书店有卖,网上也有卖。每年书一到手,我会在第一时间,花两三天看完;以后偶尔还会从书柜里拽出来,挑重点看看。
看第一遍时,有一种感官享受。比如有一个小栏目叫“借题发挥”,就是列出纸媒上有文字、词汇、语法等错误的文章标题,配以小文分析。我先不看分析文章,而是盯住错误标题,考自己眼力。有一期头条列出的标题是:黄克诚谏言进军华中。哪儿错了呢?看第一遍,没看出来;又仔细看了几遍,还逐字逐句琢磨了一下,似乎发现了毛病,“谏言”应该是“建言”。一看旁边分析文章,英雄所见略同。谏言:指下级对上级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陈述有益的主张或意见。
好像是七八年前,我去上海参加了《咬文嚼字》编辑部组织的一次业务培训,对时任主编郝铭鉴印象很深。这是一位学究式主编,培训时,他几乎天天参加,还跟我们一起探讨。有一次,在大家热烈讨论时,一位年轻学员提出:“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的理论”有什么不一样。这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的,开了锅。郝铭鉴主编在前边站着,不说话,歪着头在想。他后来给出的解释,大家挺服的:“邓小平理论”指的是思想体系,行为指南,常人不可攀附。没错,我也有思想,但把我的思想称为“东来理论”,就很不妥。“邓小平的理论”偏重于个人化,多指思想正在形成,还未形成体系和指南。郝铭鉴主编很谦虚,说这是他的个人理解,大家还可以继续切磋。一口浓郁的上海普通话,听着很好玩。
写这篇小文时,我从书柜里把2014年《咬文嚼字》合订本抽出来翻了翻。第一页为序,作者姚以恩引用了郝铭鉴的一句话:“你是翻译家,曾参加过《列宁全集》等经典文献的翻译整理工作……”上面还留着我的纠错痕迹。“曾参加过”有毛病,“曾参加”和“参加过”语义重复,或去掉“曾”,或去掉“过”,就顺溜多了。不知郝铭鉴和姚以恩以为然否。
锦言斋
《我的母亲曾志》中写道:“巨大反差难道仅是由于时代相错,一者生于乱世,一者恭逢盛世吗?”“恭逢盛世”不规范,应写成“躬逢盛世”。
《红岩解密档案》里写道:“那里……有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这一句有语病,“情同手足”比喻如同亲兄弟一般,不能用于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