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明
古时候,有些才思敏捷的人能即席赋诗,创作出前几句是常言拙语、似乎3岁孩童也能说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绝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读书不多,却有些才华。相传朱元璋登基那天早朝,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他认为是祥瑞,喜不自禁,诗兴大发,当即以《咏鸡鸣》为题赋诗,先吟出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阶前众臣听了,觉得出语太俗,但一个个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又听得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有的大臣实在忍不住了,忙扭过脸去掩口偷笑。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不以为然,接着又念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大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觑这位出身贫寒的皇帝了。朱元璋此诗用“败笔法”,前两句“歪诗”为后两句做铺垫,使之达到对比、转折的戏剧性效果;后两句奇峰兀立,使诗句反败为胜,更为精彩。
明代杰出文学家、画家徐渭,聪慧过人。一日,他与多人在杭州孤山一亭内赋诗作画。有人提议请徐渭在一幅《柳亭送别图》上题诗。徐渭也不推辞,一口气写了四句:“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
大家见了心里连连叫苦,这哪里是诗呢?但见徐渭从容续出两句:“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这时,大家无不折服。这一景一情,一曲一折,平中见奇,后两句画龙点睛,使诗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