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乾海
去年10月,老伴去超市买米,到了住宅楼下叫我下楼帮忙,我见这区区一袋15公斤的大米,简直是小菜一碟。于是便用左手提着大米,两个台阶并着一个台阶地向上走去。殊不知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更何况是在4楼,当一脚踏进家门,将米袋放下的瞬间,只觉腰眼一震,顿时腰就直不起来了,腰间的筋络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一般,瞬间浑身汗如雨下。
随后到家的老伴见状赶紧拿来毛巾给我擦汗,孙子知我腰闪了,赶紧在平板电脑上搜索“腰部扭伤”。“百度”显示,刚扭伤之后要冷敷,如果扭伤在几分钟之内,或者不超过10分钟,马上用冰袋或者凉湿毛巾冷敷,这样就可以避免局部血管扩张,发生渗血和加重水肿,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老伴听后,迅速从冰箱中拿来冰块,用毛巾包好,然后在我腰部疼痛处细心冷敷, 30分钟后,我躺在床上休息,感觉好多了。翌日,老伴又打开自家的理疗床,让我进行热灸,灸后还贴上老膏药进行辅助治疗。由于方法得当,对症下药,仅四五天,腰疼便宣告结束了。
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我逢人便夸“百度”神奇,“百度”能够成医。于是像许多追求时尚、时髦和快捷的人一样,便养成了一种遇病喜欢上网“百度”一下的习惯。
前几个月,我屁股上慢悠悠地长出一个方圆约2.5厘米的小硬疙瘩。由于本人身体比较消瘦,“后座”肉少,一坐到硬椅子上,这个疙瘩就给我难堪、难受。老伴见我表情异常,问我怎么了,我如实相告,老伴随即也像孙子一样掏出手机,让我脱去内裤,她麻利地对着那疙瘩“咔嚓”一声便聚焦成像。
老伴打开电脑进行“百度”,输入皮肤病关键词,有关皮肤病的许多词条旋即映入眼帘。先了解皮肤病的相关知识,尔后知晓其种类有上千余种,那我属于哪一类呢?好在网上配有相关图片,老伴灵巧地与手机照片进行比对,认定为“疖子”。接着从网上下载了处方,让我即刻去药店抓药外敷。可外敷一周过后,“疖子”非但不见消肿,而且开始溃烂。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医院看医生。经医生检查后诊断,我患的是疔疮。病因是恣食膏粱厚味,辛辣之物,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医生告诫此疔疮看似是一般的皮肤病,但如果错失治疗良机,发展成严重病变也会危及生命。我与老伴闻说后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自从有了电脑,特别是手机可以上网后,身体哪里不舒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打开电脑,或者掏出手机,“百度”一下,看看自己得的是什么毛病,有时答案确实准确,但在这过程中已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比如说有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并无胆绞痛发作,只是感到上腹不适、嗳气、泛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患者往往误以为是患了胃病。长期按胃病进行“对症下药”,而使病根未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并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呀!
疾病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多重性和易变性,绝大多数疾病若非专业医生或高科技医疗机器检查是不能准确诊断的。故对于网络搜索的答案,我们切不可一味地轻信或偏信,只能将答案作为参考或参照,一旦患病及时去医院就医,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