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峰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国家在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教育事业的建设,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高中作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授学生作文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出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高中作文 创新思维 教学
随着国家新课标不断的深化改革,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也做出了改进,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缺乏创新的现状,教师改变了教学的理念,在传授作文知识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多角度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作文写作锻炼,丰富学生视野,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1.1 高中作文缺乏创新的情况分析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写作能力提高的情况下,能表现出创新的却寥寥无几。写作应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够用文字来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每次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们害怕作文,厌恶写作。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也十分广泛,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作文课程。许多学生在作文立意方面并没有很高的层次,所以抒发出的情感就不真实,没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造成文章内容不够充实。在作文结构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缺陷,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会给出学生固定的写作方法,使得学生写出的作文结构模式化,缺乏创新的特点。学生文章中,作文语言平庸,没有个性化的语言。写出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创新能力。
1.2 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
教师要加强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明确创新思维的内涵,从各个角度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创新思维有新颖性的特点,创新思维意在创新,创新是具有与他人不同之处的特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对事物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其次创新思维也有发散性的特点,灵活性和直接性两个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例如,我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一篇作文,让他们从多角度来分析作文题目,发现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运用自己创新的思维来展开写作,从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 高中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明确作文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在教学准备阶段认真了解学生目前写作的状况,明确教学目标,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字写作的训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积累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的地位,改变传统古板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我在课堂上会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并且让学生自己拟定写作的方向,发展学生个性,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兴趣。
2.2在观察阅读感悟中积累信息训练学生多向思维
要想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当然离不开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给学生推荐比较优秀的文章或课外书籍来供学生参考,加强学生们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平时阅读时优秀素材的积累。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活跃,创新的能力就越强,教师在加大学生课外阅读信息积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使得讲课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开展作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为同学们播放一些经典的短片等素材,将一些创新的想法和思路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作文知识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有效的保证了高中作文教学的质量。
【结 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作文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现阶段的高中生在作文方面的学习缺乏创造性,古板的教学使得学生一味地跟随着老师的步伐,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创新思维和创新作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学生在作文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婵玉.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浅谈【J】.文理导航(上旬),2011(1)
【2】李春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J】.东方青年·教师,2013(09)
【3】刘欣.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