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衡
(黑龙江省宁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57400)
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与防治
孙丽衡
(黑龙江省宁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57400)
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胎衣应在奶牛正常分娩后8 h内排出,如果产后胎衣在体内滞留超过8~12 h则是不正常的,称为胎衣不下。根据奶牛产后胎衣突出于外阴或悬挂在外阴之外的明显临床症状,结合胎衣滞留时间,即可诊断。本文从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了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治方法,希望为养牛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胎衣不下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0%~50%,夏季甚至高达60%以上[1]。与奶牛正常分娩相比较,如果发生子宫积水、子宫扭转、双胞胎和难产均可增加牛发生胎衣不下的机率;而热应激和围产期低血钙症容易造成胎衣不下;使用药物如类固醇激素进行引产也会导致胎衣不下;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如果干奶期母牛营养过剩、硒和胡萝卜素的缺乏、维生素A水平低下(如发生在表皮角化病以及溴化联苯中毒时)与胎衣不下、子宫炎和流产有关[2]。在缺硒地区,硒缺乏的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卵巢囊肿的发病率可能升高。维主素E可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可能也与本病有关。饲喂从缺硒地区引进的饲料时应测定硒的含量并按需要补硒。维生素E及硒与胎衣不下的关系,可能是由于单纯的缺乏,或是影响了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分娩后发生胎衣不下的奶牛以后再次发生的风险更大。流行病学研究或许提供了更为重要的信息:发生过胎衣不下的奶牛,其代谢性疾病、乳腺炎、子宫炎和继发流产的发病率更高。尽管许多发生胎衣不下的牛由于子宫暂时性的正常而不出现任何症状,但是胎衣不下会继发其他疾病。已经得到证明,胎衣不下会引起围产期的牛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由此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发生胎衣不下的牛对子宫及其他部位感染抵抗力降低这一现象。除了影响到中性粒细胞功能外,母牛发生胎衣不下而继发急性子宫炎可能引发中性粒细胞急性地聚集到受感染的子宫而造成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缺乏,这已经通过观察一些脓毒性子宫炎的病牛白细胞退行性核左移而得到证实。尽管大多数胎衣不下的牛并未发生急性子宫炎或慢性子宫内膜炎,但仍应该抓紧治疗胎衣不下,主要是因为患病牛会继发严重的临床后遗症。
当胎衣突出于外阴或悬挂在外阴与乳镜、乳房后部或踝关节之间时,临床症状很明显。当胎衣滞留在子宫中或进入子宫颈或阴道时,临床症状不明显,需要进行阴道检查才能查出。其他的临床症状完全取决于继发病的发展。子宫炎是最常见的继发病,当有子宫炎时继发的代谢性疾病可能与胎衣不下直接相关,或者子宫炎不明显时,两者只是并存。乳腺炎、代谢疾病、尿路上行性感染、皱胃移位这些疾病,与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而并发的子宫炎或者其他感染导致的胎衣不下有关。
对于胎衣不下进行治疗的方案基于预防或治疗子宫炎或其他并发症的需要。一些兽医和畜主采取“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尽可能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另一些畜主由于其牛群子宫炎、酮病或胎衣不下继发皱胃变位等的发病率高,则倾向于使用治疗和预防的措施。有难产、双生、引产、肥胖、脂肪肝或胎衣不下记录的奶牛发生子宫炎的几率更高,适合预防疗法。相对于重点治疗已经发生胎衣不下的奶牛来说,对后代牛加强饲养管理将更经济。
治疗方法如下。
1)不采取任何措施。当出现胎衣不下的牛无临床症状时可使用这种方法。胎衣排出后,配种前的常规产科检查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激素或抗生素的治疗。
2)使用全身抗生素进行预防。通常选择头孢噻呋(2.2 mg/kg,每日1次)来减少对牛奶品质的影响。一旦胎衣不下被确诊为病理性的(12~24 h),则应立即进行治疗,每天给药1次,连续3~7 d或直到胎衣排出。由于产后早期的奶常要被废弃,所以产后立即使用全身性抗生素治疗对经济影响小,但继续进行长期治疗,会由于药物的开销和奶的损失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患子宫炎危险性较高的奶牛来说,例如胎衣不下的肥胖奶牛或怀疑有脂肪肝的奶牛,应当在产后期立即使用抗生素和催产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3)子宫内使用抗生素预防。通常使用四环素、头孢噻呋或青霉素,每日1次或2天1次,一直到胎衣排出为止。在具体病例中,并没有发现这种额外用药和治疗方法改善了奶牛随后的生产。由于四环素会抑制体内金属蛋白酶,该酶对胎盘排出有重要影响,因此可能会延长胎盘的排出时间。刚生产不久的牛(<1周)禁用导管灌输,尤其是当非专业人员来放置导管,由于生殖道太窄无法撤回时,造成阴道穹隆和子宫体穿孔是极为常见的后遗症。
[1]张洪强.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与治疗[J].畜禽业,2008(10):70-71.
[2]董立成.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及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7:50.
2016-05-20
孙丽衡(1973-),女,大专,兽医师。
S858.23文献标识码:B
1005-2739(2016)05-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