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 300193 天津市鞍山西道玉泉路88号指导:李新民
李新民教授辨证施治小儿口疮1例
韩莹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天津市鞍山西道玉泉路88号指导:李新民
关键词小儿口疮;泻黄散合三仁汤;辨证施治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西医“复发性口腔溃疡”等[1]。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疮两侧,称为燕口疮。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轻者影响进食,重者可出现全身不适症状。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病程延长,甚至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2]。业师李新民教授对儿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心法独到。笔者随导师侍诊时亲历导师辨证治疗小儿口疮1例,疗效显著,颇有体会,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10岁,2015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3年”。患儿近3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约10日左右复发1次,西药治疗无效,遂求助中医治疗。患儿近3天口舌内可见多处溃疡,疼痛,无发热,纳少口臭,便下干结,2~3日一行,小溲黄赤。查体:神清,精神好,咽部稍红,口舌内约10余个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溃疡,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不胀,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脉细。诊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为脾胃积热证,治以清泻脾胃伏火。方予泻黄散加减:广藿香10 g,防风6 g,炒栀子10 g,生石膏10 g,甘草6 g,知母6 g,制大黄6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并嘱患者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2015 年3月18日二诊,疮面减少,便质软,尚可见少许新发溃疡,家属诉患儿嗜吃甜食,睡眠差。业师望舌尖红,苔白微腻,脉细小滑,辨其体内有湿邪未除,治拟清脾胃、除湿热,遂处方泻黄散合三仁汤加减:白豆蔻10 g,炒薏苡仁10 g,炒杏仁10 g,小通草5 g,姜厚朴10 g,清半夏10 g,六一散15 g,茵陈蒿10 g,芦根20 g,广藿香10 g,防风6 g,炒栀子10 g,生石膏10 g,甘草6 g。医嘱:少食甜食,按时睡觉。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2015年3月22日三诊,口腔内仅余两点溃疡,纳眠可,二便调。舌暗,苔根稍腻,脉细弦。既已见效,继以上方加焦六神曲、炒莱菔子。遂处方:白豆蔻10 g,炒薏苡仁10 g,炒杏仁10 g,升麻10 g,黄连5 g,六一散15 g,茵陈蒿10 g,砂仁4 g,广藿香10 g,防风6 g,炒栀子10 g,生石膏10 g,甘草6 g,焦六神曲10 g,炒莱菔子10 g。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2015年3月26日四诊,病情平稳,舌苔已薄,再无新发溃疡。继以上方口服4剂,药后诸恙均安。之后随访,患儿近4月未见口腔溃疡复发。
中医对口疮的认识较早,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篇》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积热。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元代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中指出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可见口疮主要为口腔黏膜受邪热蒸灼,或失于气血荣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感受风热之邪,或恣食肥甘厚味,蕴而生热,或喜啖煎炒炙烤,内火偏盛,邪热积于心脾,循经上炎所致;虚证多因素体阴虚或病后真阴亏损,阴液不足,虚火上浮,熏灼口舌而成。治疗方面,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西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是由内分泌失调、病毒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遗传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西医多采用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及局部外用药,但均治标不治本。
小儿脾土常虚,加之饮食失宜,容易重伤脾胃导致水谷失运,停聚中焦,日久蕴而化热,形成脾胃积热。本例患者年纪小,喜甜食,睡眠不规律,致脾胃失运,湿浊内生,郁久化生热毒,毒邪无从发泄,湿热上蒸而使口舌生疮。吴鞠通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然湿与热和,热在湿中,湿不去则热不退,因为湿热之邪为阴阳合邪,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治当辛温宣散燥化,或淡渗,若片面强调清热,一派寒凉则容易凉遏湿邪,达不到清除湿邪的目的;而热为阳邪,易耗伤津液,治当寒凉清解,若片面强调祛湿,一派温燥淡渗则容易助热伤阴,热邪不但不除,反而更盛。此时不可偏治,既要祛湿,又当清热,清热与祛湿必须两相兼顾,双管齐下,纯予清热则热去湿存,常致湿邪冰伏难化;反之,仅以祛湿则湿虽去而热愈炽,亦于病无益。临证中,吾师首诊对患儿辨证为脾胃热盛,以泻黄散为主方以泻其脾胃伏火,加知母、制大黄增加清泻之力,但收效甚微;二诊时吾师结合患儿的平时饮食情况、年龄特点,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儿辨证为脾胃热盛,内有湿邪,故以清脾胃、除湿热为治疗原则,故治疗以泻黄散加味泻其脾胃伏火,又尊三仁汤意重用杏仁、薏苡仁、茵陈蒿等清其湿热。使湿尽而热除,湿热并退,以奏全功。吾师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清泻,亦注意芳化,同时还注意调理气机、顾护脾胃,故吾师在三诊时加焦六神曲以健运脾胃,加炒莱菔子以调畅气机。业师治疗此例患儿,辨证施治,组方严谨,标本兼治,收效甚佳。
目前存在许多使用西医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找不到有效解决之道,甚则治疗后由于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给患者造成更大、更痛苦的伤害,复发性口疮正是其中一种,往往久治不愈,复发率极高。运用中医药独有的辨证方式,找出主要原因,治疗重视调整机体与局部发病部位的联系,对疾病做出最有效的治疗,不仅治愈疾病,更能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减少复发、延长复发时间甚或治愈,这是中医药治疗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贺兴东.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6.
[2]张玉.小儿口疮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015-09-15收稿/编辑汤敏华)
文章编号:1003-0719(2015)06-0048-02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