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以武宣县种植业为例

2016-03-10 19:12:38韦兰英
广西农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韦兰英

(武宣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来宾市 545900)

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以武宣县种植业为例

韦兰英

(武宣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来宾市 545900)

【目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研武宣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结果】现代农业的现状:粮食、甘蔗成为两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渐突出;经营主体改变,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存在的问题:农产品产量质量难以保障;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业劳动力素质跟不上现代农业的脚步;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建议】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手段;培养和吸引人才;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现代农业;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1]。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武宣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农村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武宣县种植业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1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1]。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2 武宣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2.1 粮食、甘蔗成为两大支柱产业

全县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粮食、甘蔗两大主导产业。至2015年底,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2.8万公顷,总产量13.27万吨,实现产值6.51亿元;甘蔗总面积2.5万公顷,2014~2015年度榨季全县甘蔗进厂原料蔗达到209.47万吨,产糖19.43万吨,实现产值9.4亿元,甘蔗收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2 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了休闲农业、设施果蔬、水果等三大区域性特色产业。一是休闲农业。已初步形成下莲塘村油葵生产基地、克胜村采摘园区基地、上李村牛心柿生产基地、码头村玉马生态观光园区的分布格局,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14年农业观光旅游收入占全县全年旅游总收入的75%以上。二是以柿子为主的水果产业。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1491公顷,其中柿子2886.67公顷,葡萄173.33公顷,红心蜜柚933.33公顷,建成了三里李村柿子标准园,大琳村优质柿子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黔江河以北流域为轴线的柿子生产带。新建东乡丰沿村红心蜜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安东百香果生态园基地。2015年,全县水果年产量达到14.70万吨,年产值6120万元。三是设施果蔬产业。近年来,经过政府扶持引导,设施果蔬发展迅速,目前,设施果蔬46.67公顷。截至2014年底,建成了通挽镇的克胜村20公顷大棚瓜菜生产基地、花彦村将军地6.67公顷果蔬生态园;桐岭镇的和律村33.33公顷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和律村6.67公顷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对设施农业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3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渐突出

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了一些龙头企业。如:制糖业的博宣公司、黔江糖厂,带动了甘蔗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制茶业的双髻龙公司,蚕茧加工的广鑫丝绸公司,淀粉加工的伟业淀粉厂和思灵淀粉厂,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的茶叶、鲜茧和木薯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受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农户数量不断增加。

2.4 经营主体改变,合作组织刚刚起步

近年来,武宣县先后成立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生产经营主体慢慢地从分散的一家一户发展到由能人带动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组织化经营给武宣农业注入新鲜血液,大大地推动了武宣农业的“五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如武宣镇的金穗优良水稻合作社、东乡的百崖大峡谷茶叶合作社、桐岭镇的嘉农果蔬合作社、思灵乡平安莲藕合作社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继成立,带动1万余名农民致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全县乡村普遍推广。

2.5 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

近年来,武宣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从2015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及时兑付各类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局积极争取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结合本项目的农业科技指导员、农业科技云平台、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培养技术能手和农业科技示范户,部分农民成了有市场意识、有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生产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3 武宣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品产量质量难以保障

现代农业在保证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农村的各种景观,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稳定[2]。农业生产长期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土壤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土壤中有害物的残留量增加,农产品产量质量下降等等。而高耗水的甘蔗生产在武宣县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治旱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3.2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自2014年以来,化肥、农药、种子、用工费、柴油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种蔗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种甘蔗,每667m2生产成本达到1500~1800元(种子400元,机耕培土费280元,化肥330元,农药和除草剂共300元,农膜50元,种植和砍运蔗人工费500元),按全县甘蔗平均单产5.5t、400元/吨计算,种植甘蔗每667m2纯收入400~700元,比较效益仅为26.7%~38.9%,严重挫伤农民种植积极性。

3.3 农业劳动力素质跟不上现代农业的脚步

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就低,出现“跟风”或徘徊观望现象。比如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参加培训后仍然有一部分按照原来传统的技术来操作,致使产量低、商品率低,种植的比较效益也低。有些农民土地流转后哄抬土地租金,致使种植大户或承包者承担较大的压力,不敢扩大生产规模。

3.4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由于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大部分都运作不起来,带动效果不佳。目前全县种植业合作社29家,但是真正能规范运作的只有百崖大峡谷茶叶合作社、双龙水果合作社、思灵的莲香合作社3个。

3.5 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一些合作社、农场或企业对产品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大多数农产品没有“三品一标”,一些合作社、农场主或企业证照不全,即使生产出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好的价钱,出现“一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农作物种植收入难以提高,也严重影响向上级部门申报相关项目,制约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自己的机会。

4 发展武宣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4.1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手段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就要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就要把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就要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4.2 培养和吸引人才

一是培养本土人才。根据调查,武宣县种植业农业科技人员总人数为115人,人员结构为:45岁以上的占全县总数的53.04%,35~45岁的占45.22%,35岁以下的只有1.74%;职称结构为:初级28.70%,中级65.21%,副高级6.09%。经过调查,农业科技人员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年龄结构却出现老龄化现象,吸入的新人太少,缺乏活力。因此,加强农业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吸收本土农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充实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避免出现空编现象和“一套人马,两块或多块牌子”的现象,确保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到位、技术到位。

二是吸纳外地人才。政府通过设置奖励和优惠待遇政策,招蜂引蝶,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能人,让他们能进得来,住得下,安得心,真心为发展武宣农业服务。在引进人才方面,要考虑生产、销售、加工等多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

4.3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支撑的重要环节[3]。从2015年起,武宣县转变农广校的招生对象,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6期,371人,其中合作社理事138人,农场场主7人,种植能手42人,从事农产品销售6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4.4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

发达的支柱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4]。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4.4.1 提升传统产业 粮、蔗是武宣县的传统农业,也是全区的主要粮食和原料蔗基地之一。据2015年底统计,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8681ha,甘蔗总面积25038ha,粮蔗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蔗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保持粮、蔗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增加生产投入、主攻单产、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优化粮蔗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等等措施,建设一批吨粮村屯,甘蔗生产逐步向比较平坦、有条件治旱的三里和黔江河两岸的甘蔗区集中,重点抓好节水灌溉,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4.4.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桑蚕、茶叶、食用菌、蔬菜、瓜果、水果是武宣县6个特色产业。武宣县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如“武宣-三里-东乡”水果休闲示范区、“武宣-桐岭-通挽”果蔬休闲示范区,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龙头企业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4.4.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根据全县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7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食深加工产业链;二是甘蔗深加工产业链;三是蚕茧加工产业链;四是食用菌深加工产业链;五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六是蔬菜加工产业链;七是茶叶深加工产业链。

4.4.4 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 武宣县靠近桂林、桂平、金秀等旅游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东乡的百崖大峡谷、下莲塘村古庄园、三里的灵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4.5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目前,全县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并鼓励自愿组建联合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允许农技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有偿服务,提高服务的积极性,确保技术推广到位。

规范管理土地流转机制。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5]。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

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因此,就要合理规划和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把种植、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加大投入力度,资金整合支持示范区各项建设。

4.6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吨粮田和吨糖田的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电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4.7 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

对高效种植、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通过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培训种植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4.8 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1]简伟秀,郭兰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义及其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21-6325.

[2]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等.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J].生态学杂志,2006,25(6):686-691.

[3]魏艳丽,蒋会利.浅析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类型[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2.

[4]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2007(9):40-42.

[5]刘艳芳.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广西农学报,2014,(4):66-68.

F303.3

A

1003-4374(2016)04-0081-04

2016-05-06

2016-05-16

韦兰英,1965年生,来宾市武宣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项目办主任,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