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渊渊 彭悠悠 邹 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530001 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指导 农志飞
·经验总结·
农志飞主任医师治疗手足口病的经验
叶渊渊彭悠悠邹敏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指导农志飞
关键词手足口病;泻黄散;三仁汤;农志飞;经验总结
手足口病为小儿急性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及膝、肘关节斑丘疹或疱疹,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夏秋季多见[1]。患儿可同时出现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多数患儿病势较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全身症状较轻,但个别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及循环障碍等,病情危重可致死亡。重症患儿常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谵妄、惊厥、易惊、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等;危重型可出现频繁抽搐、昏迷,或紫绀、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或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2]。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西医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3]。中医药治疗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发病季节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效果。导师农志飞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对手足口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
引起本病的外因责之于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内因责之于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农志飞教授认为手足口病时邪应为湿热之邪,侵袭肺卫而内应脾胃,故病发时可见肺卫失宣的表现,如发热、流涕、轻咳,查体可见咽喉红以及脾所主之四肢手足的疱疹等,因而可以定位其病位在肺、脾。肺为娇脏,外感的手足口病时邪,由口鼻而入,而肺居高位,最易受袭,加之肺合于皮毛,卫气敷布皮毛,正邪相争,因此病初可出现发热,肺失宣发,而见流涕、咳嗽等症。邪恋气分,加之手足口病湿热之邪内应脾胃,郁蒸肌表,形成疱疹,主要分布于脾所主之四肢——手足掌面及膝、肘、臀等部位;脾五行属土,司运化,主四肢肌肉,为水谷之海,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故湿热之邪循经上熏口舌而见口腔疱疹溃疡,且脾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使脾运不展[4]。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故小儿手足口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加之现今小儿多食生冷厚味,而致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外发于脾所主之部位,引起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并出现咽痛、流涎、口痛、拒食、烦躁等症状[5]。
《温病条辨·湿温》云:“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因湿热内陷,脾失健运,故气血不畅,四肢经络失养,而出现四肢萎软乏力,湿热之邪蒸盛,则易内陷厥阴,蒙蔽心窍而致嗜睡谵语甚至昏迷,此与手足口病的重症临床表现一致。若湿邪阻滞三焦,水道不畅,致水饮瘀血聚于上焦,为热所迫,凌心于肺,这与手足口病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认识相一致。导师临床中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其舌苔多偏白腻,燥者少见,而舌质或红或淡红,临床表现或发热或不发热,但多为低热,多为轻症,重症者少见。因而可归纳为两种证型,一为湿热犯肺脾,并可分为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此期多为湿重于热;二为湿热蒸盛,此时为热重于湿。
导师潜心研究历代医家论著,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以上病因病机,认为手足口病的基本治法为疏风清热、祛湿解毒,选用泻黄散与三仁汤合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泻黄散[6]又名“泻脾散”,源自《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乙清泻脾胃伏热之名方,治疗小儿脾热弄舌及口疮。《小儿药证直诀》中泻黄散原方如下:“藿香叶七钱,山栀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挫,同蜜酒微炒香为末。”方中山栀子、石膏苦寒以泻脾胃积热、降逆伏火,达清上彻下之功,为君药;重用防风,取其升阳,发散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调理脾胃气机且能助防风升散之力,为佐药;三药相配,清中有散,降中有升,升发脾气,加之甘草健中,防山栀、石膏苦寒伤脾胃,并可调和诸药,蜜酒调服,可缓和药力。全方清泻疏风宣肺中又配伍醒脾、和中,达到泻脾而又防伤脾太过,但此方无明显利湿之功、要想疗效显著需同时清热利湿,因而考虑应用三仁汤。
三仁汤[7]出自于吴瑭《温病条辨》,用于治疗“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此方病证多见于夏季,以恶寒头痛、身重酸痛、午后身热等为临床特点,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三仁汤方取半夏厚朴汤,并增白豆蔻,所治当以湿热阻于中焦脾胃为主。故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曰:“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吴鞠通曰:“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当于中焦求之。”因此,从合方角度,三仁汤主治中焦脾胃湿热,恰恰与手足口病的病位在脾相符合。三仁汤原方组成如下:“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方中以杏仁辛宣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豆蔻、厚朴、半夏辛温以降其中,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中焦;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淡竹叶甘淡性寒,渗湿热以利其下。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得三焦通利,湿化热清。两方合用,达到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宣畅三焦的作用。
患儿1,男,4岁2个月,于2015年6月13日就诊。患儿发热2日,最高体温38.3℃。发热次日见手、足跖部出现红色疱疹,分布稀疏,口腔部可见散在疱疹,伴咽痛,偶咳,少痰,纳差,夜寐不安,大便秘结。查体:神清,精神尚可,咽红,咽喉壁及口腔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疱疹,舌质红,苔白腻稍黄,脉浮滑,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季节诊断为“手足口病”,证属邪犯肺脾、热重于湿,治拟疏风清热、解毒化湿为法,方用泻黄三仁汤。处方:广藿香8 g,防风8 g,炒山栀子5 g,石膏15 g,甘草5 g,杏仁8 g,白豆蔻5 g,薏苡仁15 g,厚朴5 g,半夏5 g,通草5 g,滑石粉6 g,竹叶6 g。水煎服,每日1剂,不拘时,随饮,共3剂。嘱其注意在家隔离,清淡饮食,忌油腻生冷之品。3日后前来复诊:患儿体温36.5℃,口腔疱疹已基本消退,手掌与足跖部疱疹均结痂,无咽痛,未见咳嗽,纳寐可,二便调,病基本痊愈。
患儿2,女,2岁1个月,于2015年7月5日就诊。患儿2日前出现手足掌部、口腔部红色疱疹、丘疹,流浊涕少许,昨日进食后呕吐一次,无发热,纳差,流涎多,夜寐一般,大便偏稀,日行3次,小便黄。查体:一般情况可,咽稍红,咽峡及口腔可见散在疱疹,舌尖红,苔白腻,指纹淡紫浮显于风关。临床诊断:手足口病;证型:邪犯肺脾,湿重于热;治拟宣肺解表、清热化湿;方用泻黄三仁汤。本例患者湿重于热,且脾胃偏弱,因此去石膏,加竹茹和胃降逆。处方:广藿香5g,防风5g,炒山栀子3g,甘草5 g,杏仁5 g,白豆蔻5 g,薏苡仁10 g,厚朴5 g,半夏5 g,通草3 g,滑石粉5 g,竹茹3 g。水煎服,每日1剂,不拘时,随饮,共3剂。嘱其注意在家隔离,清淡饮食,忌油腻生冷之品。3日后前来复诊:口腔疱疹消退,手足掌皮疹基本结痂,纳寐好转,二便调,病愈。
泻黄散与三仁汤合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儿的病程,且无不良反应。两方相合,能疏风宣肺,清泻脾中郁热,清中有散、降中有升,清泻与升发相并用,配以醒脾和中,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湿解热清,脾气健旺,运化有力,三焦通畅,诸证自除。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云:“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运用此两方组合,祛邪的同时能够顾护脾胃,使祛邪而不伤正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从而达到缩短病程,减少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作用。两方合用,可作为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基本方,但临症时还需详审病机,依法组方,灵活应用经方,方能获得佳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2]杨铂,王小利,刘倩.论重症手足口病中医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94.
[3]覃耀真,张晓春,夏贞莲,等.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2):22-25.
[4]易瑶玲.手足口病中医研究之我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73-74.
[5]张立秋.加味解毒散治愈手足口病58例[J].中医药信息,2000(2):24.
[6]何胜尧,吴仙娜,李秀兰,等.加味泻黄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5):30-31.
[7]于洋,劳文俊,陈嘉仪.三仁汤与湿温病证治刍议[J].中医杂志,2014,55 (3):262-264.
(2016-04-10收稿/编辑弓艳玲)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719(2016)03-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