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庆来 刘娇萍 李 萍 罗粤铭 覃 鑫 彭 坤 麦炜彬△
邹小娟教授治疗哮喘经验
卞庆来1刘娇萍2李萍1罗粤铭1覃鑫1彭坤1麦炜彬1△
1.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 430065)2.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武汉 430014)
关键词:哮喘;中医药治疗;经验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口唇青紫为特征[1]。该病为呼吸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快、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中医药在控制哮喘发作和防止哮喘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邹小娟教授系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从医多年,在肺系疾病治疗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善于哮喘的治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邹师治疗哮喘的经验总结如下。
邹师认为,可以用“风、痰、虚”三字来概括哮喘的基本病因病机。风为哮喘发作的关键病因,有外风、内风之分。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肺为五脏之华盖,故风邪外袭最易伤肺。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它邪伤人,故哮喘多于春天多风之季节发作。风邪善动不居,来去极速,故哮喘发作极速,约数分钟、数小时缓解,缓解后一如常人。内风有肺风、脾风、肝风之别。肺风是指宿痰伏肺,外感风邪或吸入花粉而诱发。脾风是指饮食不当,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塞气道而诱发。肝风是指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生风,上干肺脏,气道痉挛而发。痰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理因素。哮喘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风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壅塞气道。所以,哮喘发作的病人可以听到满肺的哮鸣音和湿啰音。虚为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肺在体合皮毛,为五脏之华盖,肺气虚时最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肺为“贮痰之器”,肺气虚不能布散津液,则痰浊内蕴。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反而积湿成痰。肾阳虚水泛为痰,肾阴虚炼津为痰,肾气虚肾不纳气,则肺气不降。在临床中,“风、痰、虚”常兼夹致病,风邪可以引动伏痰,导致哮喘发作,进一步致肺脾肾三脏的虚损,而三脏的虚损可产生更多的痰浊之邪,也更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哮喘的反复发作。
2.1祛风邹师在临床中,根据哮喘患者常因天气变化而诱发,外感风邪而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时,常予以祛风宣肺。若为感受风寒,予以麻黄、杏仁、紫苏子祛风散寒平喘;若为感受风热,予以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板蓝根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对于内风的治疗,邹师善用虫类药入络搜风,如僵蚕、地龙、蜈蚣等。
2.2化痰邹师认为,化痰首辨寒热,痰黄稠者予以清热化痰,常用全瓜蒌、川贝母、浙贝母、黄芩等。若痰清稀量多,或通过肺部听诊听到水泡音,则予以温化寒痰,常用法半夏、细辛、干姜、三子养亲汤。邹师在治痰的同时尤重理气,常予以桔梗、枳壳、瓜蒌皮,厚朴等。
2.3补虚邹师在临证发现哮喘病人由于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易耗伤人体正气,因此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虚证。对于有恶风,易感冒等肺气虚患者常予以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对纳差,便溏,痰湿多等脾气虚患者多予以晒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以杜绝生痰之源。邹师认为肾虚是哮喘缠绵不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对肾虚患者多予以鹿角胶、补骨脂等以补肾纳气。
案1张某,男,63岁,2012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喘近4年,加重1周。4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喘,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以后多次经过中西医的治疗,症状缓解,仍反复发作。1周前因感冒又出现咳喘,胸闷,憋气等症状,现气喘,胸闷,憋气,怕冷,易感冒,咳嗽,白痰易咯,纳可,二便调,睡眠可,舌暗苔厚微黄,脉弦数。听诊右肺有少许哮鸣音,左肺有湿啰音。处方:全瓜蒌15 g,炙麻黄10 g,杏仁10 g,紫苏子20 g,白芥子20 g,莱菔子10 g,细辛6 g,法半夏12 g,枳壳15 g,鹿角胶10 g(烊化),蜈蚣2条,生晒参10 g,紫菀15 g,黄芩15 g,僵蚕15 g。7剂。2012年12月19日二诊:诉咳喘减轻,胸闷、憋气亦减,纳可,二便调,舌暗苔厚,脉弦数。听诊双肺未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处方:上方加五味子10 g。继服14剂。电话随访一年,未再发作。
按:该患者为哮喘发作期,主要病机以风痰为主,兼有虚证,为实中夹虚之证。患者因外感风邪引触“伏痰”,壅塞气道,遂致哮喘发作。胸闷,憋气、咯痰等为痰邪壅塞肺部所致。气喘、易感冒为肺肾气虚所致。邹师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治疗原则[2]。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补虚。方中炙麻黄,杏仁祛风散寒平喘,以祛外风;蜈蚣、僵蚕入络搜风,以熄内风。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药合用即为化痰、降气平喘之三子养亲汤。患者白痰易咯,为寒痰,故加用细辛,法半夏以温化寒痰;患者苔微黄,加用黄芩清肺热,防止寒痰郁而化热,有未病先防之妙。全瓜蒌、枳壳宽胸理气,以加强化痰之功。并用鹿角胶以补肾纳气,生晒参以补脾肺之气。诸药合用,祛风化痰、兼补肺肾,故哮喘之症皆可缓解。患者二诊,诸症缓解,效不更方,守原方加用五味子,以敛肺气,防止祛风化痰之药耗散肺气,继服14剂,病情得以巩固,遂1年未再复发。
案2程某,男,40岁,2012年9月22日初诊。患者哮喘病史10余年。10余年前因受凉出现喘气,憋闷,喉中哮鸣,于医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后反复发作,服“氨茶碱”“抗生素”等症状可缓解,近几年来发作次数较以前频繁,4天前发作1次,服相关西药后缓解,现自觉体质较以前偏弱,易感冒,动则汗出,上楼时感气喘胸闷,易疲劳,纳可,二便可,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处方:黄芪20 g,麸炒白术15 g,防风10 g,炙麻黄10 g,杏仁10 g,紫苏子20 g,白芥子20 g,莱菔子10 g,厚朴20 g,瓜蒌皮15 g,鹿角胶(烊化)15 g,紫菀15 g,蜈蚣2条。7剂。2012年9月29日二诊,诉服上方后精神较前转佳,双膝关节酸胀,要求继续巩固治疗,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处方:上方加木瓜10 g。继服14剂巩固治疗,嘱关节酸胀好转后可自行去掉木瓜,平日可服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电话随访一年,未再发作。
按:该患者为哮喘缓解期,主要病机以虚为主,兼有风与痰。患者哮喘10余年,反复发作,耗伤正气。肺气虚则卫表不固,故易感冒,动则汗出;肾气虚则肾不纳气,动则气喘,故上楼时感气喘胸闷。而痰邪为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哮喘“夙根”之说。风邪是触发哮喘发作的关键病因。邹师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治疗原则[2]。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风化痰。方中黄芪,麸炒白术,防风三药即为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一则补肺气;二则护卫肌表,防御外风之侵袭。鹿角胶温补肾阳,填补精血,为补肾纳气之佳品。炙麻黄,杏仁祛风散寒平喘,以祛外风;蜈蚣入络搜风,以熄内风。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药合用即为化痰、降气平喘之三字养亲汤,加用化痰止咳之紫菀,以加强化痰之功,并配以厚朴,瓜蒌皮行气,取“气行则津行”之义,加强化痰之功。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故奏效甚捷。患者二诊精神较前转佳,效不更方,故守原方。唯有感关节酸胀,故加木瓜以舒筋活络。并嘱平日服用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遂1年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
[1]吴杰,虞坚尔. 虞坚尔辨证治疗小儿哮喘经验[J]. 中医杂志,2011,52(13):1154.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1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9-1230-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邹小娟2014-12-09)